Categories: 华人华侨史记

孔子学院迈向新十年:助力中国文化“自信出海”

两个月前的9月27日,新西兰惠灵顿奥连特尔湾岸边。迎着海风,面向太阳,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孔子学院的师生们唱起颂歌,向孔子学院送上诚挚的祝福,祝贺孔子学院10周岁生日。
这一天,全世界123个国家和地区,近百万人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只因为他们有一份共同的爱:爱汉语,爱中国文化。
两个月后,12月7日到8日,福建厦门,第九届孔子学院大会召开。2000多名海内外与会嘉宾,为了一个更加深刻的话题走到一起:
如何让孔子学院更好地迈向新十年?如何让孔子学院更好地助力中国文化“自信出海”?
一个个问题被提出,一个个挑战亟待应对。
从3000万到1个亿,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
孔子学院的出生、发展与壮大,本身就是一个精彩的中国故事。站在迈向新十年的新起点,我们有理由得出这样自信的结论。
从零起步到今天,我国已在全球12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475所孔子学院,851个孔子课堂,累计注册学员345万人。在孔子学院的带动下,已有61个国家和欧盟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全球汉语学习者从10年前的不足3000万人,快速攀升至1亿人。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孔子学院已成为举世瞩目的综合文化平台,一张中外文化交流的名片。
在第九届孔子学院大会上,记者了解到,10年来,孔子学院从语言教学入手,经过努力,已经基本建成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从短期培训到学历教育的国际汉语教学体系。10年来,为100多个国家培训汉语教师20万人次;10年来,孔子学院举办各种文化交流活动近10万场,受众5000万人。邀请120多个国家14万师生和大学校长等访华,100多个国家超过50万的大中小学生参加“汉语桥”比赛。
中国文化从“走出去”到“走进去”,中国形象从遥远的神秘到零距离的亲切,中国认知从经济发展到文化认可,孔子学院为不同肤色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交流、互鉴、合作的新平台。
成长路漫漫,许多难题亟待破解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在孔子学院总干事许琳眼中,孔子学院像“海绵”、像桥梁,中外多元文化在这里交汇,“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为洋用,文化的力量、感情的贴近,可以让更多外国人理解中国人今天的生活、制度和道路。”
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仍然摆在孔子学院的面前,在成长的道路上,依然有许多难题摆在面前。第九届孔子学院大会上,“中外双方院长分工与配合”“本土教师培养培训”“汉语教师志愿者与孔子学院的教学质量”“《国际汉语教材编写指南》与各国本土教材开发”“孔子学院在所在国的法律地位”等多个困扰孔子学院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被学者们细致探讨。
担任德国汉诺威孔子学院中方院长6年的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春春就曾指出, 孔子学院的中方教师如何更好地与当地人交流是一个需要严肃看待的问题,“不是只有博物馆展示的才叫传统。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要用一种割裂的眼光看待中国的过去和现在。对于学者来讲,没有愚蠢的问题,只有愚蠢的回答。用外国人的语言和他们交流,不回避所谓‘敏感问题’,他们会感兴趣,也会更多理解。”
“我们请各高校申报可以用外语讲孔子、讲儒家思想、讲中国文史哲的专家学者名单,统计结果总数不到2000人。人才问题不抓紧着力解决,孔子学院是不可持续的。”对于仍然缺乏高水平师资的问题,许琳直言不讳。
志愿者的水平参差不齐也是困扰孔子学院在当地发展的重要因素。来自非洲喀土穆大学孔子学院的林凡老师就直言:当前,志愿者任期短、流动性强,责任心与职业感都还不尽如人意。本土语言水平也是一个“硬伤”。28位老师中,22位志愿者目前没有一位懂阿语的,连基本生活都出现障碍,开展工作就更难了。
从“蜜月期”到“平稳期”,孔子学院发展需要再发力
“如果说,过去10年孔子学院的快速发展,是因为孔子学院和当地文化仍处于‘蜜月期’,彼此还有较强的新鲜感。那么,未来10年,必须要从‘蜜月期’向‘平稳期’稳步跨越,要靠硬实力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与文化,要切实提升质量与水平。”许琳强调。
针对师资力量的培养,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孔子学院院长杜可歆建议,“我们需要在当地有更多的机会推广汉语并发展本土的教师,因此,希望汉办进一步支持中小学汉语老师的培训项目,并通过更丰富多彩的文化推介活动激发当地人对于学习汉语和从事汉语教学工作的兴趣。”
“文化是需要双向交流的,”苏丹喀土穆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田河介绍,“目前,有许多文化交流活动仍然为浅层次的交流和单向的交流。仅仅通过推广书法与剪纸等活动是不可持续的,要通过共同拓展科研方面的合作、教育方面的合作,通过筹备学术会议和深层次的文化交流等方式,让文化的交流更为深入有效。”
对此,许琳也提出,推动孔子学院的本土化,要更加重视融入当地文化,“让当地的人民、学生、家长、政府都对孔子学院满意并需求。”
另外,针对如何进一步提升孔子学院的教学质量,许琳还透露,将从2015年开始正式评选示范孔子学院,“发挥一部分优秀孔子学院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孔子学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在阳光与风雨中走过10年,孔子学院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自豪。如何在新十年,继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推动人民心与心的交流,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明天,我们充满期待!
来源:人民日报
×用微信扫描并分享
huarenon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