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16日电,圣诞节之前,纽约华裔身心残障”大孩子”希望向小区证明他们的工作能力,并帮助更多的家庭走出阴影。
在美国华裔群体中,一些拥有身心残障孩子的特殊家庭,他们所面临的困境,或许不是社会资源缺乏,也不是福利和政策的不足,而是交织着语言和文化障碍的心理阴影,让他们不敢也不愿带着孩子走到阳光下。
华裔江婉瑜介绍,由于有不少身心障碍的”大孩子”接受角声义工们的照顾,”这些孩子长大了被留在疗养院,他们的父母也没想过能让他们工作。”于是她产生了培训这些孩子,并建立帮助他们找工作的平台的想法。虽然想法由来已久,但直到今年5月才有机会实施。
据她所知,一些美国高中有针对特殊青少年的职业培训,而她身边的一些特殊孩子就有在连锁药店排列货物,也有在餐厅洗蔬菜,但愿意提供类似机会的华人雇主和学校依然极少。而家即便克服了自己心中那一道坎,尝试走出来时又会发现因语言障碍难以求助。
她也鼓励家长学习英语以便获取更多资源,”我曾见过一位一句英文不会的母亲,为了自己的特殊孩子,熟练掌握了英文。”
相比”残障儿童”这个词,江婉瑜更倾向于称呼他们为”特别的孩子”,”他们只是不一样而已,而世上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江婉瑜的女儿今年8岁,患有唐氏综合症,”从她出生那一刻起,我就知道她这辈子需要很多很多的帮助。”当女儿两岁多时,江婉瑜她成立了特殊儿童家长互助团体,帮助一个个家庭站起来。
最让她印象深刻的是一件”奇怪的事”,”有一天讲座的主题是特殊小孩子的肌肉训练,通常这种题目是非常受欢迎的,但那天却一个人都没有。”临近讲座开始时,一对夫妇抱着一个八个月大的婴儿推门走了进来,认真听完讲座。”后来这个妈妈告诉我,那天她本打算如果有任何其他人在场,她就走进来了。”
江婉瑜深受感触,她看到这对夫妇慢慢开始参加越来越多的活动,变得踊跃、活泼。她说许多华人家庭有了特殊儿后会觉得整个家庭都破碎了,”特殊孩子需要整个家庭付出很大代价去照顾,但其实这些需要我们付出的人,身上都有值得珍惜的东西。”她见过许多特殊儿童在某一方面极有天赋,并坚信这些孩子经过训练能有一定的工作能力。
在圣诞节来临之际,她们向小区和团体收集捐赠的全新商品,在”特殊大孩子”的辛勤工作下完成包装、分类、货品排列、订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