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每天上下午,我都在接待团体参观,午餐时间可以采访。”和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馆长黄纪凯约定采访时间时,记者得到了这样的答复。
采访在午餐中进行。然而,十余分钟后,手机响起,“有参观团队提前到了?我马上就来。”黄纪凯又匆匆离去。
自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开馆后,黄纪凯和他的同事们一直处于忙碌状态。
2014年10月21日,经历了50余年坎坷建馆路的“国字号”华侨博物馆正式落成,成为2014年侨界的一大盛事。
早在1960年,陈嘉庚先生就倡仪在北京建立中国华侨博物馆,并为建馆捐资50万元人民币。黄纪凯介绍,“听老一辈人说,周恩来总理赞成陈嘉庚老先生的提议,但不同意陈嘉庚先生再次出资。周总理对陈老说,‘这几年国家经济困难,等国家度过难关,由国家出资建立华侨博物馆’。”
此后,博物馆的建设又几经起落,终于2011年在北京正式奠基。黄纪凯感慨,“如今,中国‘国字号’的华侨博物馆建成亮相。它承载了几代华侨华人的期盼,历经坎坷,但从没有被放弃,更显弥足珍贵”。
目前,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只接待团体参观,已接待参观者约40批次,超过2000人。“海外华侨总是认真地观看每一件藏品,有一位华侨在馆藏文物中发现了老师捐赠的藏品,另一位华侨看到了同学的照片,他们都非常兴奋。还有一些华侨为我们指出了错误。”黄纪凯说。
不仅如此,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还吸引了除侨界人士外的众多参观者。
通过媒体报道,建国门街道残联得知了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开馆的消息,便立即联系咨询参观事宜;另有六名聋哑人自发组织,前来参观,黄纪凯回忆,“那天天气很冷,他们拿出从报纸上裁剪下的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开馆报道。参观后,已达退休年龄的他们兴奋不已。”
开馆以来,除基本陈列外,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已举办五个展览,其中包括四个与华侨相关的艺术类展览及一个澳门回归图片展。此外,博物馆还承担了展览、报告、讲座等社会服务,扮演了联系周边街道社区的角色。
让有“侨”背景的人在这里找到共鸣,让没有“侨”背景的人在这里了解华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开启了一扇前所未有的大门。
目前,中国已有十余家与华侨华人有关的博物馆。其中,地处侨乡的华侨博物馆,如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梅州华侨博物馆等,带有浓厚的侨乡风情,别具一格。
“2014年成为中国华侨文博事业发展新的起点。”黄纪凯认为,“国字号”华侨博物馆的出现,更全面、规范地展示了华侨华人的历史,尤其是首次集中展现了华侨在海外的贡献,这是为解决国际社会如何看待华侨华人群体的问题。
“我们要为华侨正名”。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的馆藏中,可以看到诺曼底登陆华裔英雄欧阳金海获得的紫心勋章,二战时期美国华裔空军飞行员教官刘传德的飞行帽及飞行服,华人医生在新西兰行医收藏的银针……这些珍贵的藏品向世人讲述着华侨华人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就和奉献。
黄纪凯认为,随着政府对文物的关注,华侨文博事业可谓迎来了“好时机”。他说,“从去年开始,政府主导的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展开,我们积极参与其中,希望通过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机会来促进华侨文物保护和利用的规范化。”
展望未来,黄纪凯坦言,“我希望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做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同步前行,为中国华侨文博事业的新发展献力。”(中新社 作者 郝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