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于英国卢顿大学媒体专业的徐凝2014年上半年回国,就业遭遇的尴尬让她感到困惑。在招聘会上,徐凝面试三家企业全部碰壁,当天和她有着类似专业的海归居然有5人,她的优势已经不明显了。这不是个案,和几年前一名海归几家单位抢的就业状况相比,海归的“香饽饽”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高校毕业季,海归回国“抢饭碗”。(李细华 摄)
海外高校毕业季刚过,海归回国“抢饭碗”者还真不少。近日,广州留学人员服务管理中心方面透露,广州留学生归国人数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七成扎堆经济、金融类专业,加剧就业竞争。业内人士建议,“海归”若不想变“海待”,必须找准“沙滩”。
揾工
海归待遇与国内毕业生持平
近年来,国内优惠的政策扶持和日益开放的就业环境,吸引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回国。去年底,教育部发布的《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显示,2013年留学回国人数达到了35.35万人,是同期出国留学人数的85.41%,为历史最高值。
此前由广州留学人员服务管理中心主办的广州市首届留学英才招聘会在希尔顿逸林酒店越秀厅举办。当日,包括华南理工大学、广州生物院、广药集团、中国联通、美的集团等知名企事业单位,同时也有汇丰软件、特恩斯TNS、澳新银行等知名外企,27家单位发布了近500个岗位需求。然而,在招聘会还未开锣,现场已有超过200名留学人员排队拿筹。
“由于是首次举办此类招聘会,本想邀请20家企事业单位,派发200个应聘筹号,可是目前看来,供求双方的需求远超过我们计划。”主办方广州留服中心回国部负责人郭宁坦言。
而在薪酬方面,纵观全场,较好的岗位能提供的年薪大约在8万元至10万元,实际上与国内毕业生的待遇相差无几。
创业
海归创业偏爱互联网
“我们在工作中发现,归国留学生的专业特别集中,七成学生扎堆在经管、商科、金融、会计等专业。同时,硕士生比例超过八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就业竞争。”郭宁告诉记者。
据介绍,从各学历层次来看,目前海归的主体仍以硕士学历学生为主,并且大多没有相关工作经验。然而与之相对的是,由于各方面政策因素,如美国、英国和新西兰等国家,都会有相关优惠政策吸引博士学历者留下。
相较于硕士和本科生,博士找到工作的可能性更高,因此海归中此类学历者人数较少。尤其是对于以非商科专业为主,譬如科学类、工程类的博士生,均为各国竞相吸收的高科技人才。从移民政策上来说,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类移民国家中,博士毕业获得绿卡的可能性非常高,然而硕士和本科生却没有相关优惠政策。
201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面对本身已经逼近饱和的毕业生市场,大批留学生的回归无异于是给目前严峻的就业情况雪上加霜。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家庭意识到海归的就业压力,而这一影响也反馈到留学上。
“广州市留学归国人员的数据,现在很难有一个准确的统计。我们接待的海归人数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在跟他们接触中了解到,就业和再就业成为一个问题,所以广留服尝试做留学生专场招聘会。”郭宁坦言,如今就业形势对海归潮而言更多的是实际结果与心理预期的落差。“留学经历会对就业有帮助,现在许多学生和家长担心的无非是结果与预期的差异大,以及投入产出比大。海归就业的严峻不仅在中国,全世界都一样。”
郭宁说,现在海归回国创业趋势明显。“国内创业机会其实很多,目前海归的创业大多集中于互联网行业。中国的互联网在全球属于领先梯队,互联网的造富神话对海归学生的创业吸引力日益增加。”
支招
不想变“海待”还要找准就业“沙滩”
记者从多次综合性招聘会巡场中发现,“海归”与非“海归”之间界限已渐渐模糊。据部分招聘猎头介绍,目前国内存在大批快餐式留学者,缩短留学年限,只为成为“速成式海归”。同时,不少海归在招聘过程中过分强调自身海外教育背景,导致海归身份反成部分求职者面试过程中一大包袱。
如何避免让“海归”变成“海待”?记者综合当日招聘会企业方情况得知,当前招聘方对“海归”的要求可归纳为:潜力匹配稳定,即在考察海归的学习、技能潜力同时,注重求职者的稳定性与忠诚度。能力考察包括沟通表达、逻辑思维、创新意识、团队合作、个性特点(诚信自律、进取心、责任感)等。
同时,郭宁也注意到,在本次招聘会筹备过程中发现,这边厢,当前企业对于留学人员需求还是很大,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和创新创意类企业、培训机构、高校和科研院所等都特别渴望留学人才和高端人才的加入;那边厢,也有前来应聘的海外人员表示半天的招聘时间太短了,同时类似的留学人员专场招聘会太少,希望每年可以定期举办这样的活动。按计划,在总结本届经验基础上,留学英才招聘会将会继续举办下去。
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报告显示
找工作容易了
就业歧视仍存在
2015年的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比2014年再增22万,这组由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所透露的数据表明,今年的就业形势将比往年严峻。
找工作的人多了,民众对就业问题的感受如何?近日,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日前发布了“就业状况全国城镇居民评价”民调报告显示,多数人感觉工作好找了。不过,受访者中有近半数人认为有就业歧视现象,其中学历歧视最凸显。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多,史上最难就业年的记录也不断被刷新。社情民意中心最近一次调查显示,半数受访者感到在本地找工作“容易”或“比较容易”,较2013年上升了4个百分点,刚好达到50%;不过,感到“难”和“比较难”的受访者也有35%,也就是说,每三人就有一人认为难找工作。
调查显示,认为就业歧视现象“经常有”和“偶然有”的受访者,合计多达48%,其中表示“经常有”的人就有20%。值得注意的是,在认为存在就业歧视的受访者中,认为学历和年龄歧视比较多的人最多,分别为58%和54%;其后是性别歧视,比例为36%;还有28%的人认为外貌歧视比较多。
有意思的是,在认为存在就业歧视现象的受访者中,男女受访者对性别、年龄、学历歧视的看法基本一致,但女性受访者中,认为外貌和生育状况歧视较多的人分别为31%和21%,比男性要多出7个百分点。(记者 张西陆 实习生 任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