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回国,我们一家人在威海坐游船。船上人群拥挤,熙熙攘攘,天又特别热,让人觉得很烦躁,大家都想找个位置尽快坐下来,暂时休息一下。可惜,人多,座位又少,谁都想抢个座,如果再能为亲人占个座,那就再好不过了。
先我跑上船的二宝,虽然在美国从来没有过占座的经验,但她看看周围的占位者,马上就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了。只见她坐在靠船边的一排大椅子上,机敏地伸出灵巧的左腿,轻轻松松就为我占了一个座位。孩子孝敬我,我理应高兴,可是她这么快就学会了中国特色的占位,不禁让我有所思考。
从二宝的做法,我们不难看出,社会环境的好坏,确实可以影响孩子的道德品质。不知不觉时,孩子经常会在模仿周围的环境中为自己的品行定位。换句话说,大人怎么做,孩子就会怎么做。大人拜金,孩子就跟着拜金;大人不爱看书,孩子也懒得摸书本;大人爱抱怨,孩子也会骂骂咧咧。所以当我们责怪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社会环境和家长[微博]的品德,对塑造孩子的品行,到底起了什么作用?在一个污浊的染缸中,你怎么可能扯出一块儿白布出来?所以若想改变提高中国孩子的道德品行,社会环境和家长的影响作用责无旁贷。
美国孩子为什么自信?美国孩子为什么不乱丢垃圾?美国孩子为什么爱看书?美国孩子为什么爱笑?美国孩子为什么爱运动?如果你继续问下去,你会发现,美国孩子的这些特征,也是美国成人的基本特征。美国孩子的外在表现,基本是美国成人的翻版。当中国家人总想让自己的孩子自信,爱笑,有爱心,爱运动的时候,请家长先问问自己,你自己是不是这样的人?你若不是,请不要苛求孩子。你若想让孩子如此,请先改变自己。任何治标不治本的蹩脚模仿,最后的结果都是徒劳无益的。
我以我常去的一个公园为例,说明一下美国人的基本公民素质。这个公园很大,散步环行一周要一小时。公园里有树木花草,有飞鸟野鸭,有林中小径,也有宽阔的绿草地。你绝对想象不到,在这么大的一个公园里,你根本看不见清洁工在忙乎。在这个没有清洁工的公园里,地上不仅没垃圾,花草树木也没人乱碰,野鸭飞鸟更是活得自由自在。从一个公园推理去看美国大环境,我越来越意识到,美国人不仅环保意识强,普通的公民素质也值得称道。
有一天傍晚,暮色朦胧,在公园的步行小道上,我正在一人独行。忽然,我发现前方几十米处,有微光点点。远远望去,我实在看不出,到底是何人在前方在做何事。等我走近时,我大吃一惊。我看到一位美国中年女人,一手拿着手电筒,一手拿着塑料袋,正在草地上努力收拾她爱犬的粪便。这太意外,太让人感动了。如果是我,我不能保证我能如此简单而高尚。天快要黑了,公园根本没几个人,这几块排泄物又是在没人踏踩的草地上,即使你不收拾,又有谁能看得见呢?这位美国女人的高素质,实在让我惊叹。
也许你会问,美国人为什么会这么”呆”,这么”傻”?明明没有人看见小狗的粪便,自己瞎忙乎啥呀?我能想到的答案,就是宗教的力量。无论宗教学者如何争论不休,不容置疑的是,美国是个信奉基督教的国家。美国总统就职时,总是把手放在<<圣经>>上宣誓,这也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事实。在这个信奉基督教的国家,美国公民的心中更容易有神,人心中有神,就会用神的眼光来约束自己。这和我们中国人常说的”人在做,天在看”大同小异。
关于宗教对人品德的形成到底有多重要,这是很多学者一直讨论的话题。美国学术教育之父NOAHWEBSTER在定义教育时说,仅限于科学和艺术的任何教育系统,如果排斥宗教信仰在塑造公民品性时的作用,都是有内在缺陷的。他认为,在自由国家,基督教义是最重要的,它应该是所有孩子应该受到的启蒙教育之一。在美国所有城市,大大小小的教堂在大街小巷中比比皆是,美国牧师对美国普通百姓的教导作用,绝对不容忽视。和美国相比,我们中国人的信仰问题,一直让人担忧,也确实值得相关人士关注,而孩子们的信仰问题,更值得关注。简单来说,到底是该拜金拜名利,还是该向往信仰中的真理和智慧,在中国,到底谁能指导孩子呢?
我们总能听说,要培养孩子的爱心。中国孩子爱祖国,爱人民,爱邻居,爱同学,这是非常好的。但爱心不是口头说说就行的,爱心需要内心实实在在的感悟和确实的行动。拿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来说明一下教会是怎么培养孩子的爱心的。有一天,我作为家长助理,参加了我们教会主日学的活动。那天教育孩子的题目恰好就是”爱”。什么是爱?当老师提问时,几个孩子同时举起了小手。随后,全体孩子们用稚嫩的童声,说出了爱的定义:”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盼望;凡事相信;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上面这段话,直接引自<<圣经>>中的哥林多前书。
根据<<圣经>>中的教诲,不嫉妒,是爱;不做害羞的事,是爱;不发怒,是爱。<<圣经>>很深奥,但<<圣经>>中对爱的定义,却是这样的通俗易懂。设想一下,如果孩子们从小就能这样体会爱,不嫉妒,不张狂,长大以后,孩子们不会看到谁比自己好,就想杀了这个人吧。如果在逆境中能”凡事盼望;凡事相信”,大学生不会因为找不到工作就跳楼自杀吧。当爱的教育被具体化时,爱更容易深入孩子们的内心,而不是喊那些空洞的口号。这种爱的教育,或许值得中国父母们借鉴。这几天,中国孩子犯罪的恶性新闻层出不穷。犯罪的低龄化,难得不值得我们担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