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华人华侨史记

飘洋过海的侨乡“番箱”

“又要过年了。以前这个时候,你曾祖母都拿着曾祖父寄回来的‘寄批’买了很多年货,准备过年了。”2月13日,腊月廿五,60岁的符法向女儿回忆起儿时在(海南)文昌老家的春节。“寄批”是文昌话所称的侨汇。
文昌会文镇十八行村,从南洋带回的皮箱,留下几多华侨归乡的记忆。(李幸璜 摄)
对于众多文昌人来说,春节总是与华侨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些在早年漂洋过海去番讨生活的华侨们,无论多么辛苦,都会在生活安定下来之后,在春节前坐上轮船,沿着当年离乡的路径返回,用近10天的海上颠簸换来春节的举家团圆。
而即便是回不了家过年,远在异乡的华侨们也会想尽办法,将自己省吃俭用的所得购置大量的年货,托人或寄送回海南的家乡,丰富了亲人们的春节。
变换的年货,不变的思念
每逢春节前夕,当思绪穿越至数十年前的那一个个春节时,80岁的谭显波总是能清晰地在脑海中重现那一年又一年的过节情形。
出生在华侨众多的文昌市文城镇美里村,谭显波从小就能感受到华侨们为这个村庄带来的与众不同,特别是在那些个生活贫瘠的年代。
“我父亲是新加坡华侨,我妻子也是从新加坡回来的。”谭显波的家庭是个地道的华侨之家,从小到大,每到重要节日,他都能收到来自海外的家人的礼物。
对大多数华侨来说,春节归乡过年,是一件大事。“我们村里每年都会有华侨回家过年,那些回不来的,也一定会寄回或者托人带年货给家中亲友。”从记事开始,80老人亲历了中国社会从解放前到改革开放的各个发展历程。谭显波告诉海南日报记者,在每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华侨所捎回来的年货也大不相同。
“第一个阶段是抗战后至解放前,这个时期刚刚结束战争,物资极其匮乏。由于东南亚的很多国家和地区也受到战争的影响,因此很多在外的华侨日子过得也不是很好。”谭显波回忆,由于战争期间,很多华侨无法归国探亲,在战争结束后才得以返乡过年。此时,由于国内的物资奇缺,很多华侨带回来的年货也都是给亲友们提供一些生活基本的物件,如一包针,一两个棉线,一两块肥皂,一块缝制衣服的布料,几条毛巾等等,“那时候连针线都十分缺乏,到了春节,用华侨带回来的针线缝制衣服,对村里的女人们来说是很开心的事情了。”
华侨们带回来的年货当然少不了咖啡、牛奶、饼干和香烟,除了自家人享用外,也用以招待宾客。
随着新中国的到来,在解放初期,国内生产生活得到了恢复,而此时的东南亚很多国家也逐渐从战后的创伤中复苏,无论是国内的亲人还是国外的华侨,人们的生活也有了改善。
“这个阶段,华侨过年带回来的东西最好的就是‘三转一响’——手表、单车、缝纫机和收音机。当然,这也是比较富裕的华侨才能带回来的年货,那时候女孩子嫁人,都要看看这家有没有这四样物件。”谭显波告诉海南日报记者,由于此时国内已经能够自由买到布匹,因此从国外带衣服或者布匹的华侨已经不是很多了,而吃的年货,依然是那不变的几样——咖啡、牛奶、饼干和香烟。
在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由于处于粮食紧张时期,身在国外的华侨们最牵挂的是亲人们的吃饭问题。“这个时候,华侨带回来最多的是大米、腌制的猪肉、猪油、糖等等食物。”谭显波说。当时,大批返乡过年的华侨们将这些食物扎扎实实地打了几个大箱子,装上轮船漂洋过海回到家乡,这些装满年货的箱子,也被文昌当地人成为“番箱”,“那时候每到过年,很多人都会到码头去迎接回来的华侨,去扛‘番箱’。”
在那个困难的年代,侨乡的人们也相互扶持渡过难关,“哪户人家有华侨带东西回来过年了,总会留出来一些分给其他那些没有华侨回来过年的人家,让大家都高兴高兴,过个好年。”谭显波说。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内生活的好转,华侨们回乡的行李也越来越轻,“这时候回来的华侨带的大都是一些贵重些的年货,比如烟酒,有些干脆就带了钱回来帮助困难的亲人,也为家乡做点公益事业。”谭显波介绍,如今华侨归乡过年,带给家乡人们的不再是吃用之物,而是更注重于为家乡做一些贡献,“比如修路啊,修学校啊等等。”
华侨对家乡习俗尤为重视
也许是由于漂泊在国外,华侨们对家乡的习俗尤为重视。谭显波告诉海南日报记者,老华侨们对农村的风俗习惯更是尊重,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去番前受到当地习俗的影响,归乡后也更加希望家中的年味浓一些。
文昌过年,其中有一个习俗是“送灯”(在海南话中,灯与丁同音,意为送丁)。每年,村庄里有男丁的人家都会轮流做“灯头”,在正月初五这天,家里的男丁就提上用纸糊的灯笼,绕着当地守护人们的神明“土地公”所管辖的地域走上一圈,再将灯笼送入土地公庙,悬挂至此直至正月十五。送完灯后,作为“灯头”的人家便要在村里大摆筵席,请来人偶戏班演“公仔戏”,邀请全村人到家中吃酒。
“只要轮到哪家华侨家里做‘灯头’了,他们一定会回来过年的,并且一定会做得热热闹闹。”谭显波说,华侨家送灯,肯定会杀猪宰羊,摆上丰富的宴席邀请村里人,请来的戏班子演的节目也会更多些,场面更为热闹。
第一代番客去世后年味渐淡
“有番客回来的人家,往来的客人自然是要比没有番客回来的人家多一些。来者都是客,主妇们也整天忙着冲咖啡、牛奶招待客人。客人们则在华侨家喝茶抽烟,说‘番古’。”谭显波说。
而随着第一代老华侨们的离世,他们的后辈对农村的年俗已经不再熟悉和执着。“以前华侨回家过年,是一定要住在村里的老宅子里的,现在很多老家宅子条件不够好的华侨回来后都住在县城里了,只有祭祀的时候才回村。”让谭显波感到遗憾的是,如今侨乡的年味越来越淡了。
而在一些老文昌人看来,这样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过去在国内生活物资贫乏的年代,番客带回来的东西大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大家也高兴。我们小时候每到过年就盼望着番客能带什么好吃的回来,好好吃上几天。而现在生活好了,番客带回来的东西,咱们平时都能吃得到了,也就没有觉得那么‘冲’了(冲,即文昌话中高兴的意思),年味也自然就淡了。”一位老先生说。
“现在华侨回来都不怎么带吃的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也开始带着亲人们在春节期间出去旅游,满足他们精神层次的需求。”谭显波说,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而华侨带回来的过年礼物,也在不断变化。(符王润)来源:海南日报
×用微信扫描并分享
huarenoneadmin

Recent Posts

人体工程学视角下的圣诞节与中国的春节

人体工程学生态博览院 中国四季…

10 小时 ago

Mega Millions头奖高达10亿美元 今晚开奖

【美洲华联社12月24日洛杉矶…

16 小时 ago

加州打击零售盗窃行动 逮捕117名嫌犯

【美洲华联社12月24日洛杉矶…

17 小时 ago

CHP在圣诞节前开始30小时的“最大化执法”

【美洲华联社12月24日洛杉矶…

18 小时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