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後倫敦華埠中餐館會消失?

倫敦中心區有這麼一塊寶地:充滿中國風格的大牌坊、裝潢考究的店面、熱情服務的商家,盡顯一片熱鬧繁榮的景象。但近日《衛報》一篇“倫敦西區租金暴漲或導致華埠5年內消失”的報道,讓人們對華埠中餐館的未來產生擔憂。
 
  租金漲,地稅也漲
  倫敦華埠從上世紀50年代起每天吸引數十萬計世界各地的遊客、歌舞劇觀眾、夜生活愛好者、上班族來此享受物美價廉的飲食休閒。
  《衛報》的文章稱,現在這種“紅燈籠”(意指華埠的中餐館)將可能會消失。雖然今日的華埠仍然有其獨特的魅力,卻也讓租戶對這個城市寸土寸金的區域租金望而生畏,這裡1平方英尺的年租可達838英鎊。
  據該文采訪對象——現年52歲、擁有一家港式茶餐廳的文先生描述,18年前,他支付的年租為6.6萬英鎊。到了2012年,年租金上漲到了24.4萬英鎊。兩年後租期又將到期,屆時租金再度上升的可能性很大。
  “英國這幾年房價大漲,租金自然水漲船高,尤其是倫敦華埠,它位於倫敦的市中心,得天時、地利,遊人眾多,租金難免比其他地方高。”倫敦華埠商會主席鄧柱廷解釋。
  但中餐館租金暴漲的說法並不成立。“因為英國有一套租金的條例,尤其是開餐館,一般租店的合同大部分期限是20年或25年的,四五年加租一次,根據這幾年的通貨膨脹率來厘定租金的升幅。”鄧柱廷說。
  《衛報》文中所說暴漲,其實是地稅暴漲。“地稅主要是政府收的,倫敦華埠的地稅差不多是最高的。”鄧柱廷說。
  在倫敦華埠擁有鹿鳴、新龍鳳兩間酒樓的一位華人也有同感,覺得越來越難在華埠立足:地稅的漲幅令人咋舌。他其中一間餐館的地稅從每年1.5 萬英鎊漲至12.8萬英鎊,僅去年就增加8000英鎊。
  中餐館消失有些誇張
  至於《衛報》文中所稱,華埠中餐館可能會在5年內消失一說,受訪者都表示這是一派胡言。
  “這不可能,中餐館老闆們寧願漲價也不會搬走。”這是《華聞週刊》記者陳甲妮的第一反應,“如果都搬走就不會再有倫敦華埠了。”據她介紹,原來在倫敦北邊有一個東方城,是除了倫敦華埠之外另一個中餐館聚集區,因為政府拆遷,華人不得不搬離。
  “倫敦華埠這麼一個多年來的唐人街,不可能說消失就消失。市中心那麼好的位置,搬到別的地方去,未必有這麼好的生意啊。”她說。
  “如果華埠的租金上漲,飯菜價格必然上漲。如果到了顧客都不能接受的程度,自然就沒有人吃飯,餐館就會倒閉。如果沒有下家接盤的話,房東也必受損失。”在英國留學的覃華麟觀察,“畢竟,華埠是以餐飲著名,沒了餐館,華埠也就凋謝了。”
  在商家們叫苦不迭的同時,倫敦華埠的面貌也在悄然變化,一些大型餐飲企業早已躍躍欲試,還有消息稱不少來自中國的資本也正準備強勢進軍。此外,近年來大量博彩商店在華埠地區涌現,而這些店利潤更高。
  在華埠擁有71家店面的莎士比利公司被曝,在截至2014年3月底的半年裏,利潤增長近50%。
  該公司總監也指責《衛報》的報道“胡編亂造”,但他坦承公司不能拒絕其他的求租申請,但會保持此地作為倫敦中餐及亞洲餐飲業中心的特色。
  華埠轉型的契機
  雖然《衛報》文章有些誇張的成分,但也從一個側面揭示了華埠中餐業現在面臨的轉型之痛。
  “華埠中餐館大部分是中檔餐廳,也有港式茶餐廳那樣的。”陳甲妮觀察。
  租金上漲確實是中餐館面臨的問題之一,但更大的問題在於人手短缺。一方面英國移民政策的收緊令中餐館越來越難請到廚師;另一方面,不少技術高超的廚師因“奇貨可居”,無敬業樂業精神。
  “工資一般都佔生意額30%到35%,比較高,但更可怕的是雇不到員工,如雇了黑工,捉住一個,罰2萬英鎊,這是最大的致命傷。”鄧柱廷說。
  有餐館業主抱怨,租金、地稅、人工成本已佔五成以上,再除去水電煤氣及其他成本,根本就是辛苦維持。他在外倫敦的一間小菜館生意額雖不如華埠,但由於租金地稅成本低,因此利潤甚至優於華埠餐館。
  這幾年經濟形勢很差,華埠中餐業也難逃一劫。但有些人為因素使華埠中餐業面臨更大危機。“有些餐館以降價招客,做成惡性競爭,這個是致命的。”鄧柱廷說,“要華埠生意好,一定要用質、量和服務,去爭取客人,公平競爭,大家都做好,讓客人感到在華埠吃飯是最好的。”
  租金、地稅的上漲在某種程度上也未必是壞事。“這也意味著一些實力小些的中餐館將被淘汰出局。中餐業會向高端邁進。”在英國從事投資的華人楊先生說。(楊子岩)(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