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北京,骄阳似火。在位于海淀区的新世纪日航饭店二楼的中华2厅,一块写着“生物医学与节能环保分论坛”的蓝色牌子映入眼帘。在这里,记者见到了如约等候的日本华侨,医学博士张亨。
现任北京两广中医医院院长,留日博士总会常务理事、北京分会副会长,历任在日中国科学技术者联盟副会长,医学与药学协会会长,张亨担任着许多职务,这些职务无一不与祖国的医学发展密不可分。
早在归国创业前,他也保持每年至少率团回国服务一次的频率,与政府一起为科研机构、企业、百姓等做些有益的事情。在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宁夏等地,都留下他为国服务的身影。“留学也是为了报效祖国啊”,这位高大的内蒙古汉子如是说。
如今,张亨已经回国5年整。对于自己的创业之路,他有着非常明确的目标:“要开拓中国的医疗和养老市场,使之与国际接轨;再通过云计算建立一个完善的健康管理体系和院外病案管理系统,称之为大健康管理。从预防医学、健康养生等方面定向努力,将我们的医院和公司建设成为一个民营医疗和科技一体化的特色机构。”
从赤脚医生到博士之路
张亨出生于医生世家,从小的耳濡目染使他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求知欲,跟家人学针灸学中医,是他迈进医学大门的第一步。17岁那年,他以一名“赤脚医生”的身份,在包头市固阳县开始了下乡知青的生活。两年后,恰逢1977年,中断了十年之久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作为高考的招生对象之一,张亨于12月参加了全国第一次公开招考,并一举考上内蒙古医科大学。本科毕业后,他本着一颗继续深造的心,顺利考取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成为全国恢复高考后第一届正式授予学位的硕士。
3年的硕士研究生学习中,他对抗心肌缺血领域进行了系统研究。“当时基础研究做的很多,心肌缺血的原理、早期预防和治疗是我主要的研究方向。但80年代初的研究水平整体不高,之前有好多东西都没有人研究过,需要我们自己去一点点摸索,所以那时做了不少实验和创新的东西。”
硕士毕业后,张亨的脑海里就萌生了创业的想法,他想在国内建设一个从基础到临床的一流心脏病研究室,深入探索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治疗、术后护理等医疗过程。在得到了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的支持后,他和另外一名北京毕业的研究生,联合当地资深的老蒙医,参与筹备了包头市中蒙医学研究所(现与包头市蒙医中医医院院所合并),并担任副所长一职。“我们当年做了很多研究,这一领域在当时空白很多,比如蒙药药理学,几乎没几个人做过。我们做出了9个蒙药药品生产标准,至今还在被使用。”他笑着说,“我们每年都能拿到国家的科研经费和奖项。”
1989年,张亨考取了卫生部德州会奖学金,拿到了“红头文件”,被公派到相当于国内三甲水平的医院——日本国德州会湘南镰仓综合病院心内科进行为期一年的进修学习。这对于他来说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当时,导管介入治疗技术已经在日本普及,但并没有普遍应用于中国,国内只有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能做。他不禁暗暗下定决心,要将这项技术掌握并带回祖国,把国内的心血管机构做起来。一年的时间很快过去,张亨回到了中蒙医学研究所,梦想将自己在国外学习的知识深入探索并进行推广。但这时候却遇到了一个难题,80年代资金相对较少,缺少这种大项目的科研经费。研究就这样被搁浅了。
日本的学习经历、科研的严谨性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研究之路虽然坎坷,却促使他坚定了继续去日本深造的念头。在中国医科大学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培训之后,张亨考取了卫生部笹川医学奖学金,成为日本昭和大学医学部的一名博士生,开始从抗高血压、抗高血脂症、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四个领域研究心血管的病理机制和治疗。日本在病理机制研究方面起步很早,过程也很艰苦,每天都要工作到晚上9点以后。有付出就有回报:他撰写的多篇日语、英语论文在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在动脉硬化的机制研究方面提出的“纤维蛋白原升高是动脉硬化的重要因子”理论、利用有弹性的橡胶管和没有弹性的钢管传导速度的不同这一现象提出的“管道传导理论”已经得到日本医学的认可;研发出通过动脉脉搏波动速度来测定动脉硬化程度的装置,现在也在日本生产运用于临床了。
老年医学的研究之路
获得博士学位后,张亨在东邦大学医学部大森病院继续潜心研究心血管疾病。其中,动脉硬化机制研究是他负责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对日本动脉硬化的流行病学进行研究,他联合8所高等院校对东京周边参与体检的25万人的健康状况进行多因子、多级别分析,获得了东京周边动脉硬化流行病学大数据。为日本动脉硬化的研究提供了依据,为日本人的健康生活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日本内阁府出台的“健康的日本21世纪”的国策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数据。张亨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前期我们通过精确的计算分析,得出了很多详细的数据。为日本厚生劳动省运用饮食处方提供了依据。从日本人的生活习惯推出这些值,反过来又应用到日本人的生活中去用。如今我国医疗正缺少这样的数据分析作为理论基础啊。”由此他不禁联想到近些年我国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往往好发于中老年人。慢慢的,他对老年医学这一重要医学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而让他真正下决心研究老年医学的原因,还要追溯到另一件事。2006年,中国的卫生部、民政部等七大部门与中共中央办公厅联合发文,要求驻国外的各国大使馆调研当地养老的方针和政策、保险机制、经费的构成比例、当地养老机构设施的运营特点及构成等等。作为在日科学技术者联盟的副会长,医学与药学协会会长的他曾在各个刊物上发表过许多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对养老工作有深刻的研究。大使馆对他的工作很是认可,希望他们团体能协助做这项调查。张亨痛快的答应了这项义务服务。为了深入接触日本的养老体系,以便将来运用到国内,他与大使馆协商,将调研后有关日本养老培训的工作交给自己的协会来做。医学与药学协会派出了5名义务服务的研究人员,按照大使馆的要求调查了日本养老的有关内容,对日本的公立养老医院和私立养老医院的形式、人才培养以及用人方式、人才来源也做了非常详细的调查。调研工作结束后,张亨并没有止步。他将同一时期我国的养老设施与日本做了一个对比,研究结果让他深深的感受到我国与日本在老年医学方面仍有一定差距,他萌生了在中国建立一套完善的养老机制的想法。
“颐养结合”的多面探索之路
回国需要机缘,而燕达国际健康城恰好就给了张亨这样一个机缘。彼时他已经在日本国理化学研究所工作五年有余。理化学研究所的待遇好,年收入、奖金等非常理想,是一个相当稳定的工作。在一次回国参与“百名留日博士江苏行”活动的时候,张亨结识了燕达国际健康城的董事长李怀。简短的交谈让李怀对张亨提出的理念产生了巨大兴趣,力邀他参与“医养结合”项目,这正与他之前研究的老年医学不谋而合。2010年张亨选择放弃国外的稳定工作,接受燕达国际健康城的邀请回到祖国工作。2012年,他又担任联想集团医疗健康养老部门运营管理部总经理,参与调研美国养老市场,规划建设常州医养结合养老院项目。回国后的他没有一刻停止为中国的养老事业付出。
在做项目的时候,创业的想法再一次浮现在张亨的脑海里。2014年,他入股北京两广中医医院,随后成立北京颐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开始一步步打拼属于自己的事业。说到动机,他神采奕奕:“我们回来的目的是创业,而不仅仅是打工赚钱。我做医养结合这方面的养老服务,是想为中国的老年人谋点福利。养老项目的引进过程中,我们把日本、美国、欧洲、新加坡等国家的成熟养老体系做了本土化处理,让服务体系更加接地气,更符合中国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在服务细节上我们参照国外的服务标准做了科学化、系统化、人性化设计,所以底气很足。”
张亨做了许多规划。首先,将国外的先进医学理念融入自己的事业。日本的养老院干干净净、香气怡人,服务细腻周到,那就以日本的环境标准做好中国的养老院。日本老年人喜欢动,而中国老年人喜欢有人伺候着。“这样不对,先进国家的养老理念是让老年人动起来,自己动。外加互动,动手动脑动身体,从而增强体力。而中国的老人似乎有人伺候才是高大上。这与生物进化宗旨相勃逆,你越帮他,他体力就越差。能动就让他自己动,想活的长寿必须动起来。”张亨解释道。老人怕孤独,孤独很容易导致脑功能退化,为此他强调集中管理:养老院的老人吃饭在餐厅一起吃,看电视去集体活动厅一起看……这都是他对传统养老理论的彻底颠覆。“我们提出介护康复概念,介护就是看护加护理,康复就是恢复机体的功能。这是一种回归社会、回归正常生活的理念,一边养老一边让你康复起来。现在国内大部分人还不了解介护康复,需要我们去慢慢开展。”
同时,他想在养老院的管理方面注入高科技的力量。张亨联合日本公司,共同进行可穿戴设备的研发。可穿戴设备拥有两个电极,可以贴在胸口。既能采集数据,也能将数据同步传输到云、护士站,或者直接通过蓝牙手机接收,进而24小时监测老人或患者的身体状况。同时为老人或患者的心跳、体温、三维体位、运动体态、植物神经系统的状态、睡眠情况、情绪波动等指标的分析提供了量化性数据。可穿戴设备在预防交通事故,训练汽车驾驶员、飞行员,中医药研究,美容等方面的应用也在逐步的推广中。
最近,张亨正在研究将大数据和健康管理和老年医学结合起来。在做东京25万体检人群的数据分析时,他就感受到了国内健康管理系统的不完善之处。日本每一年都进行全民健康体检,检查的资料会被逐年保存起来,年复一年形成对比大健康数据。而大多数中国人在看病之前的健康数据几乎为零,出院后也不能进行持续的数据跟踪和管理。他想通过可穿戴设备和云计算的结合,将数据资料统一管理起来,共同推进对病人、养老机构的老人以及空巢老人的管理。同时在疾病的早期预防方面打开突破点,在糖尿病等多发病上多下一些功夫,从而为政府提供流行病、慢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针。
“我做的项目都带‘颐’字,颐福阁、安信颐和,我的公司叫颐康。‘颐’,取颐养天年、健康长寿之意。现在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超过两亿,等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占总数的60%,少子高龄化日益严重,今后的中国养老将成为重大社会问题。我和我的团队,想在国内多建一些符合当今社会需求、符合老年人生活习惯,且具有一定国际高端管理水平的养老院。我希望能让中国的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这是张亨未来要走的路,同样也是中国老龄化社会要走的必由之路。来源:中华儿女 (闫郡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