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李说当然

从人体工程学看生态文明建设

9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中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六个核心理念及路线方针,从政府决策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和改革进行了总体设计规划。此消息令人鼓舞和振奋。
建设生态文明的呼声由来已久。随着工业的发展,各种全球性环境问题不断涌现,导致人类和地球生态出现严重危机。我们看到:蓝天白云的家园被雾霾遮挡,绿山青山烙上抹不去污痕,野生动物因栖居地被毁而濒临灭绝,植被因水土流失和荒漠化而不断缩水……一切都在向人类敲响警钟,环境保护势在必行。人们在深刻反省后开展了一场环保的浪潮。20世纪七八十年代初,大规模的环保运动兴起。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从而揭开了全人类共同保护环境的序幕,也意味着环保运动由群众性活动上升到了政府行为。全球性环境问题也促生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并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后又在通过的《21世纪议程》深化了可持续发展理论。我国早在十七大时就已经明确提出了环境保护的相关理念与政策,确立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决定。而此《方案》的问世,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与开展路线,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作为人体工程学的创立者,三十多年来我致力于探索人和环境的关系,希望探索找出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本文是从人体工程学的角度阐释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方法。
一、人体工程学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
人体工程学是一门关于人体内在、人体与环境关系的科学。它以人为本,以和为向,以人的生理、心理、灵理、命理、境理为切入点,以人的生活、生产活动为着力点,全时空研究人体内在、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机制,找出其中规律,并运用古代文化与现代科技、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集成融合的方法,全面改善人体健康和生活环境。人体工程学发现,人体是由多种化学元素构成的最高级的有机生命体,人体本身也不断地产生各种信息与能量。每个人体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生命信息、能量及其不同的组合机构。这些不同的生命信息能量状态与所处不同点位和不同的自然能量信息相对接、相交换,就会产生不同的正负效应。它们必须与自然界的信息、能量协调同步,才能达成和谐共振效应,人类才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人体工程学的使命就是要将传统学说与现代人体生命信息学相结合,从而探索如何双向调节各种不同的人体生命信息,和不同点位的自然信息,使两者信息同步对应,使两者能量优化组合以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家庭和睦及事业发展。
人体工程学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努力从来没有停止过。学科诞生至今,已经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家庭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人体工程学出版的《和谐家庭人生指导丛书》10卷(现代教育出版社),从实用角度出发,以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为切入点,提出了符合中国人思维特征、适合人类生活的有效解决方案,冰释了现代人的诸多生活困惑,让人们对自己的人生有了全新而清晰的认识,避免了弯路,从而获得了幸福、健康、成功。
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人体工程学从中国传统哲学、环境科学的角度,全面而深刻剖析了中外60多个城市的规划、建筑、文化、民俗等特点,指出了城市生态环境存在的种种弊端,与时俱进地创新了现代城市生态理论,探索出适应现代城市发展新思路,为世界城市化进程和人类和谐发展拨开了迷雾,先后撰写了《城市中国》、《城市美国》、《城市欧洲》、《城市亚洲》等系列丛书。
在人体生态健康方面,人体工程学提出身、心、灵、命四维健康理念,即身心灵命四维平衡,同时提出人体环保的概念,认为实现人体四维健康的关键是要做好人体环保。人体工程学就以达成这个平衡为目标,展开对人体的360°管理,包括修身、修心、修灵、修命。并撰写了《环境养生》、《城家运道》、《中轴-人体的健与美》《四季饮食》、《男人女人进补》《身心灵修炼》、《公共卫生》等大量图书。其中《中轴——人体的平衡与奥秘》以东西方医学共通、共识、共融、共存的大视野,第一次提出了人体中轴理论,既结合了西方解剖生理医学的特征层面,又概括表述了东方经络学说明确简约的实用理论体系,对于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都是一次革命。该书出版后在医学界、学术界好评如潮。2010年9月,我因此在联合国国际自然医学养生工程研究会2010年年会上荣获成就奖,该书被确定为研究会专用书;11月16日我再获联合国经济及世界城市科学发展委员会授予他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千年文化奖,以表彰我在城市规划和生态环境平衡方面的突出成就。
2011年,我发表了一个关于生态平衡的观点,以中国北方城市春季杨柳絮漫天飞的现象为例阐述了人体工程学所倡导的生态平衡。当时许多城市在绿化城市环境的口号下大量栽植杨柳树,一到春天,杨柳絮漫天飞舞,严重危害到了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轻则引起流鼻涕、打喷嚏、呼吸急促等症状,重则引起咳嗽、哮喘等疾病。人体工程学在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剖析研究后认为,种杨柳树非但没有起到建设生态的效果,反而破坏了城市生态的平衡。用种树的方式来维持生态平衡并没有错,关键是要按照生态规律而为,因地制宜,系统考量,不然就是在破坏生态。这件事得到了有关部分的重视,我的观点也被国家林业局认可,今年初,由全国绿化委员会和国家林业局联名发出绿字[2015]1号文件“关于做好杨柳飞絮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省(自治区、直辖市)绿化委员会、林业厅、各有关部门(系统)绿化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不对绿化委员会切实做好杨柳飞絮治理工作。后很多环保部门的朋友来电,为我点赞。
二、人体工程学的生态文明观
现今的学术圈内,生态文明这一术语被广泛地使用,但概念的泛滥却导致了理解上的困惑,百姓不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重建生态文明就成了一纸空谈。
那么,什么是生态文明呢?我们可以先从字面上进行理解,它有两个概念层次,分别是生态和文明。生态是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文明是“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意为改造自然,驱走愚昧,达到物质与精神、人与环境间的和谐相生。生态文明简单说就是一种协调优化的关系,关系的主体是人与环境,协调优化就是调整人与环境相处的方式,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同进、共生共荣。
《方案》中提到了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首先就是要树立和落实正确的理念,统一思想,引领行动。其中特别讲到六个理念,分别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空间均衡的理念,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这些理念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在人体工程学的理论研究中也有着与之相对应的解读。
人体工程学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以下从形、魂、本、力出发,结合《方案》中的六个理念,阐述人体工程学的生态文明观。
1、生态文明之形——生态系统
生态文明是生态系统的文明,以生态系统为物质基础,要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来着眼。人体工程学认为,系统是由一定数量相互联系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且相对稳定的有机整体。系统有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但无论怎样的系统,都可以用四个信息要素来加以描述:输入、输出、约束、支撑。输入是系统的总体性能和外界信息对该系统的作用;输出是该系统的最终结果;支撑是实现结果的条件;约束是实现最终结果而必需的对该系统的约束限制。传统意义上,大众所熟知的生态系统是指在自然界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人体工程学系统论将生态系统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我们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生命或类生命系统与环境构成的相互协同、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
宇宙万物都具有一种特性,体现在万物自身以及彼此间都具有的隐含联系,这种联系或是信息的交换,或是能量的流动,又或是量子纠缠的超时空联结,一言概之,万事万物都是系统。不同事物因联系而结成更大的系统,各要素间互相巩固,形成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同时又能将系统的整体功能与特性赋予每个要素,产生一个泛分布的能量场。任何一个处在能量场中的要素发生变化,都会针将这种变化沿着联系的链条传递到系统的另一边,扰动全局。
《方案》提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与人体工程学的系统论是一致的。
无论山、水、林、田、湖,都是自然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人类也是自然生态系统的要素之一,凭借特有的主观能动性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各个要素间互相联系、彼此呼应,共同维持生态系统整体的平衡。从表面上看,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彼此环环相扣,构成一个包括人在内的有生命活性的系统整体。
2、生态文明之魂——生态平衡
《方案》特别提到发展与保护相统一的理念。发展是人类追求更好生活的权力与能力,保护是人在追求高品质生活时对生态环境承担的责任与理应履行的义务,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只有谋发展,我们才能提高保护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能力,也只有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我们才能为快速平稳的发展保驾护航。发展与保护相统一,这深合人体工程学平衡论的思想。
人体工程学平衡论阐述的是系统内部以及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平衡关系,认为世间万物皆为系统,平衡是系统相互作用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系统良性发展最终的归宿。任何事物一旦作为矛盾双方的要素,存在与之具有相互运动的其它对象,那么这两种事物就始终遵守着“游戏规则”,在无外在力量的影响之下不会轻易打破动态平衡的机制;一旦系统受到暴力的干涉,平衡的动态平衡缓冲空间就被扩大,使矛盾的一方激化而失去强有力的抑制,如此平衡就会被打破,对系统所有要素的存在和状态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存在、发展和演化的基础和动力,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所在。从根本上来说,生态平衡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平衡。
大自然本来就是一个生态平衡的系统,地球自有生命以来(特别是古代或现代文明工具尚未出现之前)世上万物都自觉不自觉地遵循着这一规律,事实证明,按照这样的方式生存是循天道而为,有助于人类和自然万物的可持续发展。这样说,并不是主张回到远古或反对文明与进步,只是在呼吁人们要效天法地,按照自然规律去求发展、创文明,实现我上文所说的“天人合一”,如此生态文明建设才有希望。平衡的生态不仅要关注自然环境生态,也要关注人体生态和社会生态,要研究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关系及平衡,这就是人体工程学对生态平衡的阐释。
结合当前生态系统的现状,突出的矛盾是人类谋求物质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要保持自身稳态的对立。过去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我们曾经很好地处理了这一矛盾。但是现在,人类片面求发展,大量地征用自然资源,排放污染物,牺牲环境,过大的强度使自然环境自身的修复能力不足以抵抗侵害,人与自然的平衡将无法保持。天平虽然会在短期内向人类倾斜,但时日一久,因失衡带来的系统紊乱将会把人类的短期获利通通摧毁,人不得不需要付出成倍的代价来挽回。同样,开展经济活动与进行环境保护也是一组矛盾,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采用粗放的资源掠夺方式,必然要增大能耗和污染物的排放,与环保事业相冲突;极端环保主义,反对一切损害自然的人类行为,那么将使经济发展束手束脚,不利于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
因此,要树立《方案》中所提到的发展与保护相统一的理念,维护天人之间矛盾的平衡,不偏不倚,统筹兼顾,才能更长久地保有生态平衡,进而建设生态文明。
3、生态文明之本——天人合一
《方案》中提到六个理念,第一条就是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也正是人体工程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化。中国文化的所谓“天人合一”,是一种宇宙思维,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互统一,是以人与环境这组关系为中心来思考宇宙与人生的思想,核心便是“和”。
《论语》有云:“君子和而不同”。“和”在中华文化中有着非常深刻的内涵,它表达的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状态,既保持自身的特质又能和睦相处,互不割裂,共同发展,是一种理想化的共生关系。人与生态的关系也应追求和,双方各自按照自己的行为模式运作,保持联系但又不过分干涉,人可以适度地调动自然环境的资源,优化生产资料的分配,同时又不可过度地滥用,以免影响了自然环境这个系统的正常运转。
“和”反映的是物质、能量及信息的阴阳平衡。《易经》中揭示,天地阴阳二气相互中和,成就了万物的发生和发展。当阴阳平衡时,万事万物都处于和谐状态;而当阴阳失衡时,事物就会出现冲突矛盾。
自然与人不和,生态系统的平衡就失去了,就会出现各种自然灾害。实现自然与人的和谐,就要按照自然的方式对待自然,也就是《方案》提及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4、生态文明之力——不断改革
《方案》的提出是为了适应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新时期的国情,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目的则是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要求我们要改变陈旧的发展理念和生产模式,走出一条求真务实的创新之路。无论任何时候,改革都是发展的不竭动力。改革,就是人体工程学易变之道的理性把握。
易变即运动,是以变化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易变有多层次的内涵,有时间的易变,空间的易变,性质的易变,数量的易变等,可概括为因果易变、协同易变、对立易变和相对易变等。理解易变之道,首先要树立对宇宙的宏观认识,即宇宙万物无一不处在运动中,所有事物的运动都服从宇宙统一意志。在此之上,事物的运动不是孤立的,彼此联系着,一方的改变,势必会引起另一方对应的改变,根据变化的效果,进一步分为了因果、协同、对立等变化模式。
天人之间的矛盾关系是时刻变化的,改革的目的就是以发展的眼光,跟上矛盾形式的转变,针对矛盾产生与激化的主因,人为地加以调节,缓解和消弥矛盾双方的巨大冲突,转化为平和稳定相对和谐。
改革要求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要灵活变化,善于化不利于发展的对立易变为相互促进协同易变。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向依然是以经济为中心,为环境保护提供物质支撑;以环境保护为协助,为经济建设提供自然资本。合理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关键思想就在于此。
除了上述的理念之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空间均衡的理念,都是人体工程学所认同并提倡的观点,也能在人体工程学理论中找到对应的解读。
三、建设生态文明的方法
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为契机,结合生态系统的现状及人体工程学相关理论,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具体建议:
1.以天人合一观念为指导尊重、顺应、保护自然
建设生态文明,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天人和一中寻求出路。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核心,也是宇宙的最高法则。它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中华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今天,当人类随着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而产生更多的困惑,天人合一思想更显现出无比的魅力,体现出超越历史和现实意义,必将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生态文明的建设,要以天人合一为根本法则,建立天人合一的观察模式、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天人合一的观察模式——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认为:宇宙是最大的有机生命体,其生命形式就是无限时空的自然生命周而复始。人类是整个宇宙生态中的一部分,其任何活动必须以宇宙意志为规范。以此视野和角度看世界,才是科学的宇宙观,才是符合宇宙意志的宇宙观,才能保证人类行为与自然和谐。
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要求人类在思考人与自然关系上摒弃线性思维、静态思维、收敛思维、点性思维,而更多使用辐射思维、逆向思维、横向思维、动态思维、辩证思维、多元思维、全方位思维、整体思维、空间思维、系统思维、综合思维等。尽管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价值观之下人类有着各自系统连贯的思维模式,但必须充分认识到,人类并非宇宙或地球的主宰,人类必须与宇宙万事万物和谐相处。同时人类在思考其自然关系时,必须将自身纳入宇宙系统综合考量。
天人合一的行为模式——天人合一的行为模式要求人类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尊重自然规律、服从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在成就自我的同时成就自然。人类必须明确:宇宙以其统一意志和最简易的法则、规律生成并规范万事万物,天人合一法则既是最高的法则,也是最省力的法则。天人合一的行为模式是省力的行为模式,中国古代无为而为、无为而治最具代表性。
生态有其生存生活的方式和规律,人不能片面强调自己的生存,妄图凌驾于自然,同样也不能妄自菲薄,小视自己对环境保护所能做出的贡献。要建立和谐的天人关系,改变对自然的横征暴敛的态度,尊重自然的地位,以朋友的身份与生态建立共同发展进步的契约,顺应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不逆天而为,保护自然,承担起人对环境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2.以系统思维与平衡原则来构建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要以系统思维与平衡为原则来调整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和交换,系统是文明的承载,平衡就是文明的内在。所谓生态系统,是指生命或类生命系统与环境构成的相互协同、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自然与社会的平衡是在系统的基础上实现的。任何生态系统都存着矛盾的两面,对于我们想要营造的生态文明而言,人与自然环境是一组矛盾,二者在对抗与协作中构成我们的生态系统,那么维持这两个系统要素的平衡,就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而在系统思维下构建平衡,就是要实现天人系统内部物质的循环、能量的有序流动以及信息的完整交流。这就要求人们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始终以平衡为指导思想,统筹物质能量信息全方面的发展,使物信能贯穿起整个系统的所有要素,使天与人的关系更加紧密,同呼吸,共命运,齐头并进谋双赢。
系统的生态观启示我们,生态要素的管理和生态修复必须注意联系的规律,整体看待生态的种种问题。以山水林田湖的生态维护来说,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各自为政,忽视内在的灵性联系,就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整个体系的系统性破坏。
平衡的生态观启示我们,人与自然环境是一体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要处理好系统内部矛盾双方的冲突,弱化系统的内部消耗,将天人的对立转化为统一,维持稳态,使矛盾双方协同进步。
3、以改革创新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活力
生态的破坏主要是人与自然的矛盾,也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要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化解这两对矛盾,既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又不能走极端环保主义的路子,只有深化改革力度,协调好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对等关系,才能使二者在平衡的基础上实现积极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现在它已经成为全球人的共识。2014年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举行的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致辞说到:“只要大力破除对个体和企业创新的种种束缚,形成‘人人创新’、‘万众创新’的新局面,中国发展就能再上新水平。”在今年3月5日的人大会上,李克强总理做了一个18000余字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一词竟出现了38次,不仅明确了创新的主体,同时还对创新的发展模式、制度建设、开展路径进行了勾勒,并且最终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愿景。这里的创新,不仅指经济发展复兴文化,也包括我们在生态文明健身上的创新。
实施改革创新,更重要的还不是用一种新的去代替旧的,而在于培育创新的能力。要做种培育全民族的创新能力。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能量,只要历史没有被割断,这种能量就会持续发挥它的作用。人们如果能充分利用了这种的能量,不断进行文化创新,就必将给国家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文化思维的特点是整体观和系统观之下的和谐与包容,这是我们的长处,世界少有的长处,所以我不担心国人不知道去学习和创新,关键是不要随意嫁接,更不要抛弃传统而全盘西化。我们所要做的首先是守住中国文化的根脉,然后继往开来去创新。这是成功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的出路。
4、修身养性,以人体生态构建为基点
生态文明建设最终要落到人本身上。每个人都是生态文明的实施者和受益者,只有从根本上实现人体生态文明,才能实现全社会生态文明,《方案》才能落到实处。
人体工程学提倡人体环保,既有外环境的调节,又有内环境的调节。无论内环境还是外环境环保,基本方法都是针对不同的环境,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如加法、减法、置换法、位移法等,把环境调整到最能“养人”的程度。具体到减法、加法、置换法、位移法的利用,这就要对内外环境进行分析,并且要建立一个适合的模型。这个分析包括中心体——也就是人体本身的状态分析、环境因子分析、环境格局分析、环境适应性分析、环境和谐度分析、环境相关分析、环境场态分析,看看中心体和环境信息的组合成分是什么样的。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环境的每个环境信息都要考虑进去,每个环境信息的特征和作用都不能忽略。要对这些环境信息进行系统的采集、整理、鉴别、计算、权衡,找出各个信息的相互关联,计算出它们在环境中发挥的权重,然后进行模型构建,把这些环境信息通过加减、置换、位移的处理,调整到最佳格局。
总之,《方案》的通过是我国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一项重要成果,表现出党和政府对生态文明现状的重视和致力于改善生态环境的努力与决心。生态文明的建设,无论是对自然环境还是社会政治经济环境都举足轻重,而《方案》的意义就在于为建设生态文明确定方向,可以说是对传统粗放式发展模式的突破。但生态文明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习近平主席曾经说过“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方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开端,但不能因此踌踌满志,还要一如既往坚持下去。人体工程学将以打造个人健康、幸福、成功的人生为宗旨,为全人类谋福祉,必将以切实的行动为生态文明建设奉献绵薄之力。
(作者:李建军 人体工程学创办人、中国保健营养协会副会长、中国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清华大学国际传播中心研究员、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阳光国际医疗健康产业课题组专家)
×用微信扫描并分享
huarenoneadmin

Share
Published by
huarenon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