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李说当然

762期:拿什么拯救我们的肺

去年12月20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是1978年全国城市工作会议后,时隔37年中央再次召开城市工作会议。这个时间跨度,凸显了城市问题的迫切性。会议上,习近平主席为环境污染、房价过高等六大“城市病”开良方。的确,现代“城市病”给百姓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降低了人们的幸福感。其中环境问题首当其冲,而当下最突出的环境问题便是雾霾。

 事实上,现在讨论雾霾的成因、对人体的影响等问题,似乎已经没有多少意义了,因为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知道雾霾是什么、有多可怕,整个社会大有“谈霾色变”之虞。毕竟术业有专攻,有些问题还是要专业人士和管理者去深入研究。眼下人们最关心的是政府如何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让雾霾不再侵袭我们的肺,或者彻底将侵袭我们肺的雾霾消灭。而个人所能做的,也只是弄个口罩捂紧嘴巴,或者呆在家里不出门等,没有更好的办法。

 杀鸡取卵式的发展导致雾霾重重、生灵涂炭,拿什么拯救我们的肺?

事实上,政府并非不重视,也并非不作为。2014年初,习近平视察北京时,专门提到了雾霾治理,他指出:“要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应对雾霾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控制PM2.5,要从压减燃煤、严格控车、调整产业、强化管理、联防联控、依法治理等方面采取重大举措,聚焦重点领域,严格指标考核,加强环境执法监管,认真进行责任追究。”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习近平指出:“要坚持标本兼治和专项治理并重、常态治理和应急减排协调、本地治污和区域协调相互促进,多策并举,多地联动,全社会共同行动。” 2015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指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这次城市工作会议未六大“城市病”开出的良方,环境列在第一。但是雾霾虽然是在短期造成的,而要治理却绝非一日之功,那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工业革命时期的伦敦、二战时期的落砂机等许多城市都经历过十分严重的雾霾,治理的过程也都十分艰难。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我认为不妨从中国传统文化里找答案,因为那里面有中国式大智慧。

记得2008年金融危机时,我曾写过一部书《中国式智慧》。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冲击扫荡到每一个角落,“人仰马翻”的局面处处可见。它不仅在物质层面大大降低了我们的生活水准,更深入到人的心理、灵魂,严重损害了我们的身心健康、家庭和谐、人生幸福。尤其是西方的价值观瞬间土崩瓦解,一度被追捧的奢华生活方式遭到质疑。在这场危机中,中国虽然不能独善其身,但很显然并没有出现欧美国家那么严重的状况,尤其是百姓生活并未受到严重冲击。为什么?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或者中国独有的大智慧在起作用。在治理雾霾、治理环境的问题上,我们同样需要中国智慧。祖先给我们留下的最大财富就是天人合一思想,也是中国式大智慧的体现,儒学、道学、释学、中医学、堪舆学、艺术等都是天人合一的具体化。我注意到习近平主席的这些讲话,类似“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话,其对环境问题认识的高度确实令人感动。而其提出的各种举措,也都具有系统观、整体观思想,在当今面对国内外各种复杂问题都具有战略意义。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政府有能力治理好环境。

但是如何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为今天治理环境服务,依然是个沉重的话题。我注意到,在很多领域里,我们都已经开始重视并弘扬传统文化了,但效果并不理想。在环境治理方面虽有系统观、整体观思想,却无从落实,或者不知道如何落实。事实上,只要我们不浮躁,只要我们能静下心来看看古人是怎么做的,就会有办法解决雾霾,也会发现我们在治理环境方面还有很多不足。

 从政府的角度看,我们的城市规划有诸多缺失。而这种缺失恰是导致雾霾泛滥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以北京为例说明问题。

 天人合一法则、中国式智慧抑或整体观和系统观在城市规划上的体现就是顺天时合地理。天时包括气温降水等;地理包括地形地势等。那么北京的规划是不是做到了天人合一?

 北京规划的第一个问题是城市布局问题

 我在工作和生活了很多年,专门考察过北京的历史文化,曾出版过《城市中国之北京》五卷。期间我注意到一个流传已久的说法:“上风上水上海淀”。这是讲海淀地处北京的西北方,占据着上风上水,独具优势,是北京风水的财位。上风之地是风先吹到的地方,前无山脉或者建筑甚至大树阻挡;上水之地指的是地势较高的地方,水不容易淹到。这样的地方当然是好风水了。北京西北地势高,所以干冷,风势急,能驱阴镇邪;东南地势低,所以暖湿多沼泽。当初规划建设北京城时,西北角的城墙留一缺口。这一方面是避让,以显出敬天的诚意;另一方面,西山的脉、西山的势,玉泉山的水、玉泉山的气,都是从西北引到紫禁城的,西北是脉气流进的通道。“上风上水”,又怎么能把它给堵死呢?

那么这和雾霾有什么关系?事实上雾霾的成因中很关键的一个要素就是风。风一来,雾霾就消失了。12月初的那次雾霾,就是一场风解除了霾橙色预警,北京的空气质量也从重污染变成了1级优。所以当有雾霾发生,大家就开始盼望刮风。风向和风力变化对雾霾的影响很大。据有关专家称:北京的雾霾与风向变化有密切的关系,来自北京南部的气流常携带较高浓度的二次无机气溶胶和含碳气溶胶,西北向的气团则含有较多的土壤尘和含碳气溶胶。北京发生雾霾时,来自南向的气流会使二次无机气溶胶的浓度变得很大。这一结论与潮汐组合类型对雾霾影响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我不是做这方面研究的,但从堪舆文化的意义上,我认为治理雾霾还是应该重视风和水等自然环境要素的价值。“堪,天道;舆,地道。”堪舆学说到底就是堪天舆地,寻找适合居住的好风水。明代乔项《风水辨》解释风水的概念时曾说:“所谓风者,取其山势之藏纳,土色之坚厚,不冲冒四面之风与无所谓地风者也。所谓水者,取其地势之高燥,无使水近夫亲肤而已;若水势曲屈而环向之,又其第二义也。”从字面上来理解,风水之“风” 即天时,是宇宙星体的运动产生的风,是流动着的空气 ;“水” 即地利,是大地的血脉,万物生长的依靠。生气是万物生长发育的元素。有风动、有水流的地方就有生气,万物就能生长,人群就能繁衍生息。雾霾之下,显然谈不上生气,也无生机,受到威胁的是生命。北京的地势总体西北高、东南低,风从西北方过来,如果沿途少有阻挡而顺畅流动,城市中的浊气便很容易被驱散,形成雾霾的机会自然少。过去人们认识到“上风”的意义,故在那里建造三山五园。自辽、金以来,北京西郊即为风景名胜区,西山以东层峦叠嶂,湖泊罗列,泉水充沛,山水衬映,具有江南水乡的山水自然景观。在全盛时期,自海淀镇至香山,分布着90多处皇家离宫御苑与赐园,园林连绵20余里,蔚为壮观。从大格局看,这其实就是风水林。有了巨大的风水林,“上风”就会酿造出用之不竭的生气,并在西北风的作用下向北京输送。但是后来三山五园风光不再,风水林的价值也就不突出了,加上那里有了首钢等很多工业,“上风”再也造不出生气了。同时整个北京高楼林立,并且参差错落,导致“上风”通道被阻断。其结果是即使有风来,浊气也不容易排除。如果风的强度足够大,可以排除浊气;但如果不够大,不仅不能排除,还会形成集聚效应。从规划的角度讲,这是一个巨大败笔,既不合天时,又不合地理,自然不符合天人合一法则。自然生态是一个整体循环过程,风和水是维系生态的关键。如果河水不流动了,风也刮不起来了,自然生态必定紊乱。可是目前看,中国大大小小的河流还有几条能循环流动的?即使有流动,流的是清水还是污水?在失去了水的时候,如果再失去风,那结果会怎样?这是不是很值得我们深思?

我长期游走于欧美,从中国文化的角度考察这些国家和城市的起源、发展历史。经常有人问我:“你常常对人讲美国的波士顿,把它与北京来比较。波士顿是怎么规划的?是完美的吗?”从心理说,我还是很欣赏波士顿的,因为他们的规划做到了天人合一。从城市布局看,波士顿的区域性很强。波士顿小镇林立,整个城市可以说就是由这些小镇组成的集团,像剑桥、昆西、牛顿、萨默维尔、里维尔和切尔西等。现代都市生活的基本态势走遍全球其实大同小异,能够保持些地域特点的往往是小镇。美国生活的精华也很大部分是在都市的小镇里。这一点和中国完全不同。中国生活的精华原来也都是在都市旁的小镇里,可是现在就不是了。中国人喜欢追求大,什么都是大的最好。现在中国大陆一片“大都会”风气,所有的城市都要做大,大城市要做超大。一个县级小城都规划要建成国际大都市,而原本的大城市都朝着超大城市发展了。这类超级大都会绝对是不宜人居住的地方,不要说高犯罪率、交通阻塞、污染严重、能源和水资源的问题,很容易给雾霾制造机会。这么大的体量,自然的风和水无法在其中运化而形成生气。没有生气,那就是死气。

我们在建造城市的时候,必然会受到地形的一些制约,怎么办?天人合一的原则就是顺天时合地理。如果你去过意大利,就会发现那里城市的一个特点,就是合地理。那里的地形很复杂,很多城市都离不开山。他们是怎么做的?他们在自然和人造之间做了很好的关系协调:如果城市在山脊上,城市就呈长条形的,顺山脊走,街道也是顺山脊方向设立的;长条形的两端,或者建造教堂,或者建造城堡。如果城市在山顶上,他们就把它建成一个圆形,街道顺着中心点呈放射状发散到各个方向;还往往有圆形城墙来护保卫,相成四面防御的格局。如果城市是在山坡上,那就尽量选择左右和后方都有山包围的背靠地势,城市仅仅向山坡下的一个方向敞开,这样形成护卫,容易防御;街道呢?就朝敞开的那个方向排列,纵横交错,形成街坊。这样借地形建造,与自然实现了很好的融合。更重要的是顺势而为给风留出充分的通道,可以形成生气替换浊气的良性循环。

北京规划的第二个问题是道路设计问题

 在堪舆学中,道路形同虚水,其功能在于疏通物流、人流和气流。波士顿的道路规划的最大特色是呈放射状。盆地三面环山,环绕海湾而建,又在两河交会入海处处,地形被分割成一块块。那么波士顿的规划呢?很显然,它是因地制宜,按照当时的情况,分成几个局部来建造的,包括南部瓶颈地区,北面的邵穆特半岛,一块又一块,逐步形成,不同区域的开发建造间隔时间有上百年之久。不仅城市布局是这样,波士顿的道路也是这样。整体看,因为有了区域分割,连接各地的道路就像车辐一样放射出去,号称“车毂之城”。这种格局非常利于气的流通,不管是纳生气还是排浊气,都极为顺畅。但是北京的格局确实方格状,从一环到六环,越环越大,就像人们说的摊大饼。路是环形的,形成层层“困”局,导致浊气被层层困住,不容易向外疏导,而外面的生气也被层层阻隔,不容易进入。同时道路本身的设计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一条道路在哪里左转右转最佳?红路灯停顿的时间在哪些路口用多少秒最合理?停车区域如何划分、如何停才不至于造成行车堵塞?低洼地沉积的浊气如何借助道路疏散?等等。要知道,面对北京这样的超大城市,一个路口、一秒钟的不合理停顿,都会造成堵车的机会,影响整个城市动线的流畅,进而影响道路的纳生气和排浊气的效率和效果。这些问题不做精细的规划设计,单纯靠单双号限行或者购车摇号等手段,都不能很好地解决雾霾问题、环境问题。

 北京规划的第三个问题是配套设施问题

 这里仅举一例说明,就是城市绿化。普遍绿化原则是风水学与时俱进地适应现代生活需求的要求。在现代化的城市里,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城市污染十分严重,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这与风水倡导的天人合一境界和趋吉避凶的原则相悖逆,必须加以改造。改造的最好方法就是环境绿化。从“乘生气”的角度说,树木是挡风的绿色长城。有了树木,就有了生气。厂陌局激,非有扩障不足以护生机;山谷风重,非有树障不足以卸寒气。风吹气散,树档气聚。从净化环境的角度说,树木能调节生态平衡。树木在光合作用下,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在净化环境空气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树木可吸收过滤空气中有害物质,除低粉尘,清除噪音,涵蓄水分。但天地万物分阴阳,植物亦遵循着这个恒定法则,有阴阳属性。同时植物间还存在着五行生克制化关系。用植物的五行来绿化,不仅要考虑观赏性,而且具有功能性,以此调整环境,颐养身体。

 2011年,我以中国北方城市春季杨柳絮漫天飞的现象为例阐述了人体工程学所倡导的生态平衡观点。当时许多城市大量栽植杨柳树,一到春天,杨柳絮漫天飞舞,严重危害到了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轻则引起流鼻涕、打喷嚏、呼吸急促等症状,重则引起咳嗽、哮喘等疾病。人体工程学在研究这一现象后认为,杨柳树具有很大的油性,携带油性的柳絮漂浮在城市上空,可以吸附微小颗粒,导致浊气集聚却无法下沉,清气受阻而无法上扬,非但没有起到生态的效果,反而破坏了生态平衡。用种树的方式来维持生态平衡并没有错,关键是要按照生态规律而为,因地制宜,系统考量。这件事得到了有关部分的重视,我的观点也被国家林业局认可,今年初,由全国绿化委员会和国家林业局联名发出绿字[2015]1号文件“关于做好杨柳飞絮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省(自治区、直辖市)绿化委员会、林业厅、各有关部门(系统)绿化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不对绿化委员会切实做好杨柳飞絮治理工作。

绿化仅仅是城市配套设施的一个方面,但它给我们一个启示:无论自然生态还是社会生态,都是系统生态要从整体着眼。而无论怎样的系统,都可以用四个信息要素来加以描述:输入、输出、约束、支撑。输入是系统的总体性能和外界信息对该系统的作用;输出是该系统的最终结果;支撑是实现结果的条件;约束是实现最终结果而必需的对该系统的约束限制。传统意义上,大众所熟知的生态系统是指在自然界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从美国波士顿等城市的发展,可以看出美国人借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造就世界最强大国家的秘密。特别是他们的重要城市都依照中国哲学思想进行了精心选址、布局和经营,其中每个细节都潜藏着美国人独具匠心的构思。而这些东西也并非什么秘密,更无多少奥妙。其遵循的基本法则就是天人合一,基本方法就是易变之道。说白了就是不能悖天、不能悖地,用变通的方法让城市的风、水、路、气通达四方,给城市带来生气,给百姓带来健康。

 从个人的角度看,我们每个人都应对雾霾承担责任,因为我们个人的生活制造了雾霾,比如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面对雾霾,不仅城市管理者有责任和义务践行天人合一法则,以中国式智慧取治理环境,我们的个人生活也要讲究天人合一法则,靠中国式智慧抵御雾霾。当下很重要的就是借此机会,改变那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人体与环境是一个互动过程,那么这个过程的好坏就由互动的双方共同决定。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人体工程学将人体视为中心体,将与人体相关的事物视为环境,要有一个健康的中心体,首先要建立一个适宜中心体生存的好环境,其次是建立起与环境因子对称的方式,最后要使这种方式与环境形成固定的协同模式。三个环节环环相扣,任何缺失都会造成人体与环境的失衡,危及健康。人体工程学将其概括为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所谓养生保健,最有效的策略就是改善生活环境,选择生活方式,养成生活习惯。方式选择策略旨在构建一种信息对接方式,实现人体与环境正常的信息和能量交流。比如饮食问题,顺应自然和人体特性去吃,就健康美丽;吃得再好,若不当,打破了人体的生理平衡,健康就会出问题,美也就无从谈起。我经常看到一些人急功近利,偏食所谓营养、美容、减肥食品,结果造成体内阴阳失衡,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运动系统等失调。还有转基因食品,它修改了植物的DNA,人吃下去,就导致了体内酶发生了变故,危及到人体基因,损坏了免疫系统、大脑、肝脏和肾脏。而反季节食品呢?完全背离了人体节律,造成阴阳颠倒,体内平衡丧失。比如生活节奏问题,我们可不可以让生活慢下来?慢工作、慢饮食、慢运动、慢思考,把工作和休息的界限划分得清楚点,该工作的时候就要工作,该休息的时候就要休息。不仅如此,衣食住行等都一样,顺天合地才是最好的。2008年金融危机后,西方人开始对他们的生活方式进行反思,现在他们的生活行为已经在转变了。富人们纷纷卖掉艺术品、私人飞机和游艇、高级轿车等奢华品,一些人甚至亲自前往廉价超市购物,过起了节俭日子。即使是一向追求奢华的贵妇们,也在精打细算过日子了。像比较严重的日本、德国、葡萄牙和法国,他们正在努力攒钱,也减少了去餐馆吃饭等户外娱乐活动,买衣服的支出也削减了。我听说一向浪漫的法国人还发明了很多节俭方法——喝便宜奶、看便宜戏、“流便宜汗”——就是采用原始的健身方式。这个国家一向追求高层次,但在健身方面也开始转向原始的方法了。韩国人也前纷纷修订出国旅游计划,不再大手大脚“透支快乐”。德国一家权威杂志最近也发出呼吁,倡导国人彻底改变过度超前消费的美式生活,学着过“中式生活”。所以我觉得我们的生活方式真的需要改变了。这一方面可以让我们每个人更加健康起来,同时这种低碳生活模式也可以减少污染。

 雾霾终究不能只靠风来吹走,清新的环境还是要靠大家勠力同心去建设和维护。而做好这些工作的最根本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就是天人合一。

 

李建军写于中国文化研究会

2016年3月6日  北京

 

×用微信扫描并分享
huarenoneadmin

Share
Published by
huarenoneadmin

Recent Posts

强风下驾驶提示

【美洲华联社1月7日综合报道】…

1 小时 ago

2025CES拉开帷幕 我们可以从一年一度的科技展上期待什么?

【美洲华联社1月6日综合报道】…

13 小时 ago

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 已有9人遇难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今天9时…

15 小时 ago

重视承诺、谈新书和女性 刘晓庆在洛杉矶接受采访实录

【美洲华联社1月6日洛杉矶报道…

16 小时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