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7月12日11点,海牙常设仲裁法院就菲律宾控告中国案(南海仲裁案)公布最终裁定结果,判定菲律宾胜诉。历时4余年、一拖再拖的南海仲裁案终于结束。然而南海问题的高潮却才刚刚开始。
南海仲裁案裁定结果的揭晓终将近期以来南海的紧张局势推向了高潮
一贯而明确的中国立场
在仲裁结果公布之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罕见地双双表态。习近平强调,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在任何情况下不受所谓菲律宾南海仲裁案裁决的影响。中国将坚定致力于维护南海和平稳定,致力于同直接有关的当事国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根据国际法,通过谈判协商和平解决有关争议。李克强则表示,中国政府不接受、不承认菲律宾南海仲裁案的所谓”裁决”,这是维护国际法的举措。作为直接当事国,中国将继续根据《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规定,依据国际法,通过谈判协商和平解决有关争议。
与此同时,中国外交部也迅速发表了《关于应菲律宾共和国请求建立的南海仲裁案仲裁庭所作裁决的声明》,再次强调了中国”明确的、一贯的”立场,”该裁决是无效的,没有拘束力,中国不接受、不承认。”外界对此自然少不了舆论纷纷,指责中国仗自己势大而欺凌小国,不遵守国际法庭对自己不利的判决。然而,早在2013年菲律宾首次掀起此案开始,中国的态度就一直未曾改变,这与该仲裁案的最终结果并无关系。
2013年1月22日,菲律宾时任政府单方面就中菲在南海的有关争议提起仲裁。2013年2月19日,中国政府便郑重宣布不接受、不参与菲律宾提起的仲裁,此后多次重申此立场。2014年12月7日,中国政府发表《南海仲裁案管辖权问题的立场文件》,指出菲律宾提起仲裁违背中菲协议,违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违背国际仲裁一般实践,仲裁庭不具有管辖权。2015年10月29日,仲裁庭作出管辖权和可受理性问题的裁决。中国政府当即声明该裁决是无效的,没有拘束力。而这一次,外交部、中国政府、国防部分别再次予以回应,表明”中国政府的立场是一贯的、明确的。不论仲裁结果如何,都不会影响中国在南海的主权和权益”。即使判定结果有利于中国,中国也一样会将其视为”废纸一张”。
仲裁案鲜明的政治色彩
此次仲裁结果否定了太平岛、中业岛等岛礁的”岛屿”地位,转而将其划定为”无法产生专属经济区或者大陆架的岩礁”。然而这种明显歪曲事实的裁决则更加地凸显了此次仲裁案鲜明的政治色彩。
仅以台湾所辖的太平岛为例,仲裁庭认为该岛”依赖于外来资源和支持”,不能”在自然状态下维持稳定的人类社群的能力”。然而,这个南沙群岛最大的岛屿,有5人常居于此,并长期为250名军人提供给养。全岛蓄积丰富的可直接饮用的地下水,通过5口井可为岛民提供每日高达65吨的淡水量;另有的蓄水设备也可供应农作物的灌溉。其他如灯塔、医院、观音堂、邮局、发电厂、户政系统等建筑一应俱全。
对于该仲裁案的结果,可说是世人早就心知肚明。不过该仲裁庭对程序和法律适用牵强附会的程度却实在令人咋舌。正因如此,中国外长王毅以”证据和事实认定漏洞百出”这种严厉的字眼来形容这个仲裁案,也就不为过了。
与其说这是一个基于法理的裁决,世人更加清楚地看清了它政治闹剧的本质。一个公正的仲裁案本应为各方调停,达到妥善解决争议的目的。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常设仲裁法院以裁定海洋权益为名,干犯到了中国领土主权,将明显可支撑人居住的岛屿划定为岩礁。更为恶劣的是,这场仲裁案从一开始的主要目的就不在于裁定结果。
大国博弈之间,菲律宾只是配角
菲律宾外长亚赛(Perfecto Yasay, Jr.)7月10号便曾表示,”有利的裁决”不会给菲律宾让中国离开有争议领土的权力。王毅也于12号声明,”南海仲裁案从头到尾就是一场披着法律外衣的政治闹剧,这一本质必须予以彻底的揭露。菲律宾前任政府在某些域外势力的策划操纵下,不经当事方同意,背弃通过双边谈判协商解决争端的协议,违反《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中的承诺”。在这场政治闹剧中,菲律宾不过是个配角。南海仲裁案的更深层目的则是将中国塑造成一个”以霸权欺人的国际秩序破坏者”。而至于除了中国以外,藏匿于阵后的另一个主角是谁,不言而喻。
如果说”南海仲裁案”只是一场政治闹剧,那么”南海问题”则是确切而实在的。近年来,中国外拒强权、内凝民心,重建国家目标等行为,使中国在从地区大国向全球大国蜕变的过程中迈进了一大步。对于王毅口中那个”域外大国”而言,这是决不可接受的。
上个世纪末,中国迅速崛起,而当这个”域外大国”终于从中东逐步抽身之后,便毅然提出将”亚太再平衡”作为其最重要的战略方针。而在这战略被提出前,南海周边国家在《南海各方行为宣言》设立的协商机制之下所维系的稳定局面便日益恶化。菲律宾前政府最终在自身利益驱使之下,任由”域外大国”策划操控,令南海紧张局势一步步升温。所以说,这两个大国之间的博弈,才是南海问题最根本的主因。
“域外大国”的门罗主义
既然”大国博弈”才是南海问题的主因,那么这两个大国各自又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从中国的角度出发,这个”充满争议和不公的临时仲裁庭代表不了国际法,代表不了国际法治,更代表不了国际公平与正义。在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问题上,中国不会接受任何未经中方同意的第三方解决方式,不会接受任何强加于中国的解决方案”。
而对另一个大国而言,却复杂的多,当中既有虚伪、又有矛盾。两百多年前,该国建国之初,其国父们怀抱着满腔激情,将对人类文明的信心及憧憬注入了其宪法当中,然而,该国接下来的历史演变,却是一部表象与现实之间的对立戏,而其外交政策就更可用”崇高口号”与”虚伪行动”来形容。
在建制之初、国力不济时,”事不关己己莫为”被奉为该国的外交圭臬。然而当实力渐长,该大国在全球范围内的霸权扩张也就一步步的被理论化的设为了国策:
从19世纪带有帝国主义特色,将西半球划为自家后花园的”门罗主义”;到20世纪初假借”公海航行自由、民族自决”等条例为名,行全球扩张、搅乱他国势力范围之实的”威尔逊14条”;到一面打压帝国,一面公开干涉他国内政的”杜鲁门主义”;再到以世界警察自居,将自身势力侵入全球每个角落的当下–这个大国一面将霸权强推于外,为了保证自身利益不惜搅乱他国,而另一面却还将自己包装为”自由和民主的捍卫者”。
在今后国际政治当中,到底是应本着对真诚努力协商的一贯坚持,还是靠政治实力影响下的策划操控?想来,只有当该大国传统的门罗主义思想被根本剔除,世界才能迎来长远解决冲突之道。
而至于到底谁才是那个”大军压境的真正元凶”?想来凡是心悬明镜者,早都有了答案。(希文 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