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央行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大幅跳升174个基点,报6.6451,给近期人民币的持续攀升行情画上休止符。其中周一较高的收盘价贡献了113个基点,隔夜美元升值贡献了61个基点,“参考收盘价”定价规则对人民币升值行情的中止发挥了主导作用。
在“参考一篮子货币”+“参考收盘价”双参考定价原则下,前者是对国际市场大环境的反映,后者则体现对境内市场供求关系的考量。周一6.6390的收盘价高出中间价113个基点,说明面对人民币的大幅升值,周一结售汇市场呈现偏逆差的行情。
评论员韩会师强调:“万一周一结售汇逆差有所增大,这会从交易层面推高美元兑人民币即期汇率,导致即期汇率在中间价上方较远的地方运行。如果周一国际市场美元指数出现一定幅度的反弹,反弹幅度不必很大,只要显示出止跌的迹象,就可能强化购汇企业‘抓住机会捞一票’的心理。”
人民币贬值预期升温,这只是贬值预期尚未消退情况下的必然现象?(图源:AFP/VCG)
只要贬值预期未能消退,上述逻辑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适用的。因此,将目前人民币的贬值归咎于央行的刻意引导,即所谓的“策略性贬值”严重缺乏事实依据。在结售汇逆差的情况下,市场决定的汇率方向必然是贬值,央行此时的政策着力点只可能是约束贬值速度,避免贬值预期失控,不可能是引导甚至鼓励贬值。一味强调人民币贬值所谓的“策略性”,可能高估人民币的贬值空间。
归根结底,尚未消退的贬值预期是结售汇逆差的根源,除非人民币能够在6.70下方陷入多轮双向波动,否则几乎不可能打破2014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震荡贬值的波动形态,也难以增强企业和个人投资者对人民币“双向波动”的信心。由于7月19日以来人民币的升值只是长期贬值后的第一波阶段性调整,所以市场不会将其理解为中长期的趋势,出现“消极结汇,积极购汇”的情景是十分正常的。
在人民币于6.70下方展开下一波升值之前,一旦美元指数出现企稳迹象,那么在贬值预期作用下,“消极结汇,积极购汇”的格局还会持续,这从周二的市场走势上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周二日盘交易时段,尽管央行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大幅高开,但即期汇率大部分时间亦在中间价上方运行,虽然偏离幅度不是很大,但这种波动形态意味着市场的美元买盘占优。如果不是下午3点之后国际市场美元指数大幅下滑,在岸市场美元兑人民币即期汇率几乎肯定会在中间价上方晃悠到收盘。
虽然周二日盘交易时段美元兑人民币收盘在6.6389,比中间价低了62个基点。但考虑到这完全是下午3点之后美元指数大幅下挫带动的结果,其中拉升人民币的主导力量很可能是机构的投机盘,而不是银行的客盘结售汇力量。
因为在下午3点半左右,机构投资者已经可以合理预期到,如果周二夜盘美元指数能够保持弱势,即使不发生进一步下跌,只是维持在95.45附近,也足以将周三的中间价拉低100个基点左右。这种预期很可能刺激机构隔夜投机的动力。
从监管当局的立场看,如果最近几日结售汇逆差有所扩大,其实并不需要担忧。
因为这并不代表人民币贬值预期升温,这只是贬值预期尚未消退情况下的必然现象。只要贬值预期一日未彻底消散,每一波人民币的阶段性升值都可能刺激结售汇逆差的扩大。
只有这种“升值——贬值——升值”的循环被市场适应之后,一旦市场发现人民币在6.70上方继续下跌的空间已经不大,出口企业持汇待售的动力才会下降。随着过去2年一直被抑制的结汇意愿升温,目前为弥补结售汇逆差而抛出的外汇储备会自然得到弥补。
最后看看周三行情。
虽然中间价可能大幅回落,但正如前文所述,面对廉价的美元,周三企业和个人投资者“消极结汇,积极购汇”的操作难以改变,这可能继续将美元兑人民币即期汇率向中间价上方拉升,导致美元兑人民币即期汇率难以同步回落。(小枝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