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李说当然

954期:中秋的能量在不解之“圆”

中秋节在中华民族长达几千年的民族文化中,以“团圆”为主题,表现出了丰富多彩而又别具一格。在中国古代,有着关于中秋节的种种传说,而关于中秋节题材的诗、词、散文浩如烟海,今天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在精神层面上有关中秋节的题材更是层出不穷、推陈出新。可以说,中秋节的文化,恰恰折射着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与辉煌。

中秋节与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渐渐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的传说美丽而丰富,有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等。而中华民族又是一个十分讲究过节的民族,团圆对于中国人有着特殊的含义,今天,我们由于工作或者学业的原因,许多家庭一年之中团圆的机会并不多,虽然资讯的发达,已经让家人之间的信息交换没有了距离和时差,但不能在现实生活中相亲相聚,依然成为一种亲情的疏远,适时的团圆无疑加强了彼此之间的能量交换,从而有利于家庭的和谐与能量场的互换,这就是团圆的意义所在。

走在中国的大街小巷,很容易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几乎所有的建筑物中都渗透着圆的痕迹。无论是闻名遐迩的天坛,抑或中国北方随处可见的四合院,圆似乎成了这些建筑物之中一个共同的属性。与西方建筑不同,中国建筑更多的则是强调和谐之美,圆满之美。由建筑物的风格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精神理念,中国人一向是讲究做事情的圆满性的,这种圆满性尤其体现在人生的重大事件上,比如常说的圆房、圆寂,都离不开圆,都与圆结下了不解之“圆”。

“圆”字在《辞海》中有“丰满”、“圆满”、“饱满”之意,亦有“运转无穷”之意,还可为“天”的代称,古人以为天圆地方,故以圆为天的代称。古代有“圆则杌棿,方为吝啬”的说法,古人把天地未分,混沌起初之状称为太极,太极生两仪,就划分出了阴阳,分出了天地。众多天体组成的茫茫宇宙被称为天,而立足其间赖以生存的田土被称为地。我们知道日月等天体是周而复始,永无休止的运动的,而这种运动好似一个大的圆周,称之为天圆。与之对应的是承载着万物生长的大地,恰如一个方形的物体静止稳定,称之为地方。圆与方一个代表了阳,一个代表了阴,阴阳结合是化生万物的根本,因此天方地圆的理念被广泛的运用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又以建筑最为典型,以我天坛为例。

天坛是圆形的,圆丘的层数、台面的直径、四周的栏板都是单数,象征着以天为阳。而地坛是方形的,四面的台阶都是八级,象征着地为阴。与之类似的还有四合院,四合院讲究的是四面对称建房,其结构成方形,体现的是“地方”;院落成闭合状,门窗皆开向院内,体现的是“天圆”。同时四合院结构精巧,设计别致,各个院子之间呈封闭状态,互不干扰,如同分割而种的农田,体现的是“地方”;而院子内的居民,相互联系交往,体现了团圆的气氛,这是“天圆”。同时圆形是接收宇宙信息的最佳形状。

事实上,各种形状都有优异的接收能力,而最佳的形状就是圆球了,它是一个立体的太极。风水中所讲的山环也有利于更好地吸收宇宙之气,因山环其形状类似于锅形的卫星电视接受器,可以大大提高其接受宇宙之气的效率,这其实是我们先人长期观察自然界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建筑上,福建的圆形土楼,云南的方形传统民居和传统的四合院也具有良好的接收风水天气的介质天线作用。

当然说到圆与建筑,有一个地方时不得不说的,那就是世人所熟知的万园之园——圆明园。作为盛极一时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的风水条件自不必多说,在盛时的圆明园后湖区,有一片由九组建筑物组成的园林建筑群叫“九州清晏”,环湖有规律的排列着九个小岛,构成了一个非常规矩的圆形。中国园林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根据周边的地形,因势利导而建,因此大多数建筑群形成的圆形并不是十分规范,像圆明园这样十分纯正的圆形是十分少见的。其中的玄机何在?实际上圆明园的这种圆形结构暗合了风水学上的“九宫八卦”的宇宙图式,圆明园依此而建,圆明园的和谐、圆满、天人合一之意被彰显到了极致。当然圆明园并没有做到善始善终,“圆满”收场,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在《北京之西贵》对此有详细的讲解。

“圆”字蕴含的玄机除了表现在建筑上之外,还表现在人的面相及声音上。先来说面相,我们知道脸型有很多种,圆字形脸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脸型,同时圆字形脸,又可分为目字脸,风字脸和用字脸。具有圆形脸面相的人往往有很强的福运,如果在圆面的基础上,鼻大、眼大,则可富甲一方,但是要忌口大,否则会破格,钱财会耗损的很多。如果面皮松,耳贴,眼眉疏,皮肤特别白或者特别黑,则主长命。

“圆”是中秋的文化基因,作为心灵港湾、情感寄托、能量穴位、文化纽带,我们固守数千年的民俗、民习和民风,这份千年不爽的约定,一年一度的邀请,您是否深思过其中的能量和不解之“圆”?

 

李建军写于中国文化研究会

2016年9月14日北京

 

×用微信扫描并分享
huarenoneadmin

Share
Published by
huarenoneadmin

Recent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