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家大院里景色十分美丽。
如今走在东南亚、欧美不少地区的唐人街里,听到的是熟悉的粤语乡音,吃的也是正宗的粤菜。事实上,数百年的华侨迁移历史中,广东人和福建人是当中的绝对主力。
广东地处岭南,濒临南海,远离中原,偏安一隅。明清时期,由于天灾、战乱、社会变革以及西方列强殖民东南亚需要劳动力等多种因素,人们纷纷选择出逃。独特的地理位置,让广东人具有外向性的同时,也更容易前往海外谋生。正因如此,大量广东人开始漂洋过海,远赴东南亚,甚至美洲去当劳工,做买卖。这一段历史,在史书上称为“下南洋”。
地处珠三角腹地,水路发达的南海,十分利于出海谋生,历史上也有大量南海人“下南洋”谋生。而在近代以来,更有很多南海的名流商贾迁移香港,将南海的文化也一同带到世界各地。南海因此成为著名侨乡。
南海乡贤名人录(部分)
梁道明:明代南洋华侨领袖,新三佛齐国王
陈启沅:我国近代爱国华侨、著名的民族企业家,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
曾荫权: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二、三任行政长官
梁爱诗:首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律政司司长
娱乐圈:任剑辉、梁家辉、张智霖、梁小冰、关菊英、关咏荷等
历史追溯:南海人出洋最早可追溯到元代
从南海官窑泮边村口杨氏大宗祠出村,越过虹岭路不远便来到排灌站,这里镶嵌在墙壁上的用黑色大理石刻成的“倡建风雨亭修路筑埗头碑记”格外引人注意。细看石碑,上面刻有“棉兰埠祥珍号助银二十元”、“杨珍和堂送土地六尺”等字迹。村里的老人介绍,这些都是泮边村乡亲在南洋(东南亚)各地开办的商号名字。不仅在南洋,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的南海华侨们已经遍布世界各地。
《佛山市华侨志》记载,佛山人“出洋”以去南洋诸国如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为最多,约占50%。同样,该情况也适用于南海。作为南海华侨最大的集聚地,早在18世纪中后叶,已有南海人在东南亚一带谋生。不过这并不是南海人最早出洋的时间。事实上,早在元朝,南海人就开启了自己的海外之旅。史料显示,南海西樵人梁道明,其祖父在元朝就去印度尼西亚做生意。而南海人移居墨西哥的时间较长,16世纪末在墨西哥城已有唐人街。而在美国的南海邑侨中,九江人最多,狮山、西樵人次之。
南海外事侨务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起初南海人下南洋要么是为了避免战祸要么是苦于生计要么是经商需要。到了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华侨回来开始携带亲属出国。而到了现在,越来越多的南海人开始留学海外。在上了年纪的华人脑海里,总有着“三把刀”(菜刀、剃刀和剪刀)的说法,这说明在18世纪~20世纪初,绝大多数南海华侨们都是从最基础工作做起,餐饮业、小百货和制衣类等普通职业。而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移民海外的南海人接受过高等教育,开始走起了“技术流”路线,从事金融、科技、教育、旅游等乡亲越来越多。
海外开拓:披荆斩棘南海华侨上演“威水史”
在加拿大华侨的牵线搭桥下,南海在2012年与有号称“加拿大硅谷”之称的万锦市签署友好城市协议,万锦市里也在建设一条“南海街”。凭借着聪明勤奋,又富有创造精神,一代又一代的南海人披荆斩棘,在侨居国的各行各业发挥自己的作用,促进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而如今,更多的佛山人下南洋其实是“开辟新天地”,在外延续佛山人勤劳创先的精神,并不断在海外,为南海争得荣誉。
事实上,从元朝开始,南海人,给当地国家在就上演着自己的“威水史”。史料显示,南海西樵人梁道明,在三佛齐(旧港)做买卖,因善于经营和处理事情,深孚众望,共推梁道明为侨领。而在洪武三十年(1397年),爪哇满者伯夷国王灭三佛齐旧王朝,当时旅居三佛齐的华人一千多人拥戴广东南海人梁道明为三佛齐王。光绪年间,九江上西人关晓常到马来西亚山打根埠,经营格木园,兼冶商业,成为当地殷商,被称为“格木大王”。像这样南海人“成王”的故事,还能找出很多。
同样,南海华侨在文化上还给侨居国带来了华文文化、武术文化、醒狮文化。据介绍,20世纪之交近代教育大兴,华文文学也随之发展。新加坡独立后,新华文学仍是该国文学的组成部分,为当地文艺的繁荣作出贡献。在新学文坛上,有不少广东籍的作者,南海有著名的小说家兼评论家赵戎。而随着武打巨星李小龙的冉冉升起,黄飞鸿、叶问等一系列南海武术在华侨当地开枝散叶,成为当地亮点。而加拿大华侨邓衍锌表示,加拿大万锦市市民在街头上一看到高桩醒狮表演,就知道是南海人、佛山人在办活动。
秋色乡饮酒礼上,华侨们用合影来记住这一个瞬间。
支持故里:侨胞反哺促进南海经济文化大发展
侨胞与家乡的羁绊并未随着岁月的冲刷而变得脆弱,相反在大时代的作用下变得更为牢固。在经历过艰难漂泊的岁月,南海华侨们在国外取得成功时还不忘家乡。投资实业、捐资助学等反哺家乡的行动,让南海华侨们在家乡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上抒写了浓厚的一笔。而乡梓之情正是凭借着这些羁绊而得到延续和传承。
投资实业、带动家乡发展,是不少侨胞们竭尽心力去做的事情。19世纪60~70年代,西樵简村陈启沅因生计远涉越南,在堤岸经营丝绸庄和其他行业,成为巨富。1872年,陈启沅回到故乡简村,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家使用机器缫丝的民族资本企业——继昌隆机器缫丝厂。之后,带动了南海县、顺德县的机械缫丝业迅速发展。1982年,旅港同胞林亮、林健锋、林建勋父子3人回到故乡盐步投资办实业。到2002年,先后投资达1800多万美元,办起了南海永和玩具制品有限公司等6间玩具厂,每年有价值数亿港元的塑料、绒布、铝合金等6大类玩具产品出口世界各地。
同样,在南海的文化建设上,侨胞们也不遗余力。改革开放后,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向全国各省和故乡的公共图书馆、高校、科研单位赠送图书,支持文化中心建设,支持文学创作和电影制作等,价值达2.9亿港元。旅港乡亲石景宜自1978年以来,先后向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近200个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学校、科研等1000多个单位赠送图书300多万册,价值2亿港元。改革开放后,华侨、港澳同胞捐款兴建新医院,改善旧医院,引进先进的、现代化的医疗设备。来源:广州日报 (邓柱峰、刘鹏飞、陈昕宇、温利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