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二生肖中,只有鸡是被誉为德禽,将一种生肖动物与道德直接挂钩,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不多见的实例。
鸡有五德,最早见于《韩诗外传》一书,其书卷二有田饶对鲁哀公所说的一段话:“君独不见夫鸡乎?头戴冠者,文也;足博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总结这这段话就是说鸡有文、武、勇、仁、信五种美德,前面的二德源自于鸡的形象与生理构造,后三德则取自于鸡的习性。
文德,是指礼乐教化,以懿文德。鸡头上有肉冠,仿佛是人戴冠,文质彬彬。华夏民族自古对穿着衣冠极为重视,《论语·尧日》中,孔子在解释“威而不猛”时说:“君子正其衣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聽而不猛乎?”《易经·小畜》中有“君子以懿文德。”孔子的学生子路在卫国宫廷内乱中,被人击断系冠的绳,他觉得,是君子,就是死也不能免冠。可见,古人对于冠的重视,可以置生死于度外。
武德,是具备运用武力的能力。雄鸡腿的后面有一个突出如脚趾的部分,称为距。在打斗中可以用距来刺杀对方。距是雄鸡天生的武器,自然就成了鸡有武德的依据。
勇德,是勇敢与勇猛的品德。《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夫子的学生子路是一位有勇猛精神的人,他常常戴一顶雄鸡冠,以显示自己的勇力过人,而雄鸡永远是好斗的勇士。
仁德,是儒家治国平天下追求中的最高准则。鸡见到食物,从不独自占有,而是呼引同类一起来啄食,这就是“仁”的具体表现。
信德,就是有诚信、守信用。这也是古代儒家所遵奉的人生准则之一。《论语·为政》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雄鸡每天准时报晓,非常守时,这就是“信”的具体表现。
鸡的“五德”是从中国文化观念中而来的,也是人们赋与鸡的一种精神寄托。尽管鸡的五德与人的五德有所不同,但被誉为德禽,反映了人所追求的表现
鸡的生肖在十二地支中占了酉位,在干支纪日中的酉日,就是鸡日。古人还以农历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北齐书·魏收传》引晋议郎董勋《答问礼俗》云“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南朝梁宗镶《荆楚岁时记》采用了董勋的说法,而且还记载了在鸡日这一天的民俗,要贴画鸡的图在家里,同时悬挂芦苇在画的上面,插桃木的符在鸡画边,所有的魔鬼都害怕,不敢来侵扰。
从初一到初七日“人日”,不可以吃鸡,这个民俗禁忌要比逢狗日不杀狗,逢猪日不杀猪等有关禁忌高出一个规格。鸡与“吉”音相近,画鸡在大门上,有避祸趋吉的功能。于是,鸡也有了“门神”的身份和地位。这个风俗直到今天,在四川、陕西一带依然在被沿用。山西临汾一带流行贴“新春大吉”的年画,画面中一个童子执如意与荷花,骑于一公鸡身上,这也是鸡日风俗的传承。
古人为什么将鸡排在农历正月初一这样一个重要的日子?按照道家的说法,是以从贱到贵为序的。以我对人体工程学的研究,发现道家的这一说法既无依据,又非常牵强。因为对约定俗成的传统信仰,硬要套上一个理由,实在是捉襟见肘。过去,流行于我国华北地区的中和节,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这一天的民习就是吃太阳鸡糕。古人认为太阳中有鸟或鸡,从太阳鸡糕可见两者的联系。太阳糕的具体样式是“以米面团成小饼,五枚一层,上贯以寸馀小鸡”,过去,二月初一吃太阳鸡糕,在北京非常盛行的,只不过今天已绝迹了。
在陕西一带,每年谷雨前后,还流行贴“鸡王镇宅图”的风俗。当地人在谷雨这一天,要早起收露水研成墨汁,在纸上画一红冠公鸡,嘴叼一毒蝎,蝎身上涂红色以示血迹,表示被杀。在墙上贴鸡王镇宅图,可以避邪毒,保佑一家平安。鸡还能避毒虫邪蛊,这是古人早就有的认知,汉应劭《风俗通义》卷八“雄鸡”云:“今人卒得鬼刺痱,悟,杀雄鸡以傅其心上;病贼风者,作鸡散,东门鸡头可以治蛊。由此言之,鸡主以御死辟恶也。”
在在浙江金华一带,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的时候,民间用红布制成鸡心形袋子,内装茶叶、米、雄黄粉,挂于小儿胸前。可以驱邪祈福,“鸡心”与“记性”同音,可以让小孩子读书时长记性。在东北,端午节则用熟鸡蛋在小儿肚皮上滚动,再去壳让小儿吃下。据说。滚鸡蛋可以让小儿免除日后肚子疼。
关于鸡的民俗非常多,很难在一篇短文中一一道明,还有更多的关于鸡及鸡年在运势上的民俗、民习和民风,只能择日在下一篇中与您细说。
李建军写于台北
2016年1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