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南半球秘鲁,有一份百年历史的中文报纸《公言报》。这份报纸地处地球最南端,虽然在久远的年代与祖国相距遥远,通讯不畅,但它的传奇历史却始终与祖国息息相关。这份南美最古老的中文报纸,在祖国的不同历史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一百多年来由于经济和其它原因,报纸曾几度停刊、复刊,却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
网络图
秘鲁的《公言报》可以说是报界鼻祖。这份报纸创刊于1910年3月7日,正是清政府崩溃前不久。在此之前那段漫长的时期,饱受煎熬的旅秘侨众从来没有自己的华文刊物。《公言报》始终高举共和的旗帜,声援大洋彼岸孙中山先生,旨在推翻满清封建王朝统治的革命运动。
《公言报》最初的名字是《兴华报》,由何海珊主办,不久因经费困难而停刊。因袁世凯复辟帝制,为了声讨其叛逆行为,在旅秘富商谢宝山的资助下,主笔何励儒重整旗鼓复刊改名为《救国报》,后又易名《侨声报》,之后1928年定名《公言报》。从报名变更可以看出,这是一份爱国并竭诚为侨胞服务的报纸。抗日战争时期,《公言报》号召广大旅秘侨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宣传抗日,有效地支援祖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起到了重要作用。虽然它是一份在秘鲁出版的中文报纸,但是《公言报》不仅在旅秘的侨众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在老一辈的秘鲁人当中都有一定的知名度。
张耀明先生的名字,笔者1996年刚到秘鲁《公言报》工作之初就有耳闻了,后来见过几次面。张耀明1949年来到秘鲁,此时的秘鲁在反共的高压事态下,侨界中两派有着严重的政治分歧。他积极争取《公言报》和侨界先进的爱国人士,运用报纸为宣传新中国做工作。当年在秘鲁宣传新中国是会被跟踪监视的,负责《公言报》的张耀明、刘剑虹等都曾为此坐过牢,但所有困难都没有阻碍报纸的出版和发行。
笔者在采访90岁高龄的何莲香女士时,她回忆起1957年进入《公言报》的工作经历。当年她进入报社是因为总编张耀明和刘剑虹被抓入狱,报纸要继续出版,没有人手,那个时期又没有人敢冒这样的风险。何女士在秘鲁出生,她称当时自己的中文水平只有小学程度,而且是在秘鲁侨校学到的一点点中文知识。当时的报社条件极差,拿不到工资,加上还有秘鲁当局经常派人来报社审查,但他们仍坚持每天出报。大家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多宣传新中国的信息。
何莲香至今记忆犹新的是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画册。由于当时秘鲁政府对新中国的不认同,从中国寄来的东西要经过复杂途径才能收到。她又为爱国侨报《公言报》的工作,当时政府把她当重点盘查对象,经常上门搜查与新中国有关的资料。这本画册来之不易,她非常珍惜。为保护家中收藏的五星红旗,她将其埋在花园里,可是这本画册却被当局发现没收了。她非常痛心,哭了整整一个晚上。
1969年,当时秘鲁政府的支柱产业鱼粉销路不佳,大量积压。秘鲁政府了解到将有一个中国商务代表团访问智利,秘鲁总统就找到在《公言报》做总编的何莲香,把秘鲁政府开始考虑与中国建交的想法向她透露,让她帮助把这个信息传达给中国,并希望她带一封信交给中国驻智利大使馆。这么重要的事情能委托她去办,何女士非常激动,她自费飞去智利,亲手把这封信交到了中国驻智利大使林平手中。1971年,中秘正式建交,何莲香也被人们尊称为“中秘建交的使者”。
何女士回忆说,在五六十年代许多秘鲁华侨不敢公开买《公言报》,怕被扣上亲共的帽子,一些华侨偷偷买份《公言报》赶紧放进口袋里,回到家里才看。但是许多华侨还是通过这份报纸的新闻信息,慢慢改变了对新中国的看法。她说,特别是中国与秘鲁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后,中国政府邀请了秘鲁国会议员和秘鲁最大的《商报》老板访问中国,秘鲁政客和媒体对中国的印象从此发生很大变化,当年的《公言报》也销量大增。
1961年10月,何莲香随华侨代表团回国参加国庆观礼。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盛大国庆招待会上,她见到了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文化大革命”后,何莲香又一次随华侨代表团回国参观访问,受到了邓小平的接见。邓小平对她说:“要依靠广大侨胞,发挥大家的积极性,克服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并根据群众的需求,实事求是地介绍新中国,努力把报纸办得更好。”1995年10月,李鹏总理为《公言报》题词“努力办好公言报,增进中秘友谊。”(孟可心) 来源:环球时报TIME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