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李说当然

1114期:保命法则

命运,在中国文化中涵盖着两个定义,“命”是先天的,所谓生死有命;“运”是后天的,所以可时来运转。命既然是与身俱来而确定的,所以我们能做的事情就是“保命”,保命的最有效路径,就是养生。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养生具有悠久的历史。随着人类追求健康长寿意识的增强,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在讨论治国、文化、教育、军事时,亦讨论了保命的问题,于是形成了养生的启蒙思想。后人对养生的不断追求,使得养生思想不断与实践相结合,逐渐形成了养生理论框架。时光荏苒,历史不断向前发展,参与研究养生的人越来越多,加上一些传说不断充实养生体系,使之形成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理论与实践宝库。

《黄帝内经》和《子华子》主张以“动”养生,尤其是《子华子》主张“流水不腐,以其逝故也;户枢不蠹,以其运故也”,强调通过运动保持气血流畅非常重要;而《老子》、《庄子》和《管子》基本主张以“静”养生,《老子》甚至明确反对运动锻炼,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刻意去强身,表面上看似强壮,而实际上却向着衰老而去,这是不明智的,应该停止。

我在人体工程学近三十年的践行中,对养生的体会是,应该有系统,但要“因时、因地、因人”。 同样一种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原因;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地域生病,原因也有不同。所以应对的动和静是截然不同的。

古代养生大家,如汉代的华佗、唐代的孙思邈。他们的养生理论来源于前人养生经验的总结,且在自身的养身实践中不断调整这些理论,他们并不赞成千人一律的养生方法。晋代的养生家、医学家葛洪明确提出养生的方法多种多样,每个人应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同时养身应把握一个度,适者即用,不适则废。

这一切对于当今的中国人来说,养生知识有限,但对养生又呈现出超大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呈现了养生热的兴起,但千奇百怪的“养生专家”也应运而生,以养生之名,行欺骗之实。已经到了谁都可以从医,谁都能够搞养生的境地。

一直以来,我从未怀疑过西方医学的先进和科学,只不过更敬重中国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取之不尽、用之不完。所以,我在近十多年中,一直倡导人体工程学的非物质养生。

纵观当代的养生,除了针灸、拔罐、刮痧等,几乎离不开吃药打针等,而真正基于中国文化精髓、哲学思想及来自于视觉和听觉,从心灵感化、道德提升和通过视觉、听觉纳入自然正能量,在民俗、民习和民风中改变人们生活习惯的养身之道,显然是我国养生领域中最大的空白。于是,我总结了人体工程近三十年在国际、国内的实践经验,以大力挖掘“民俗”、“民习”和“民风”,倡导“新三民主义”的同时,并以新国学、新国画和新国乐构成的“新三国演义”界定了非医、疗形式的全新养生区域和系统。

国学集二千年中国文化的精髓,其基本思维模式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人,就是攘括了宇宙中的天、地、人三方面的和谐统一,这种和谐决定了人是自然中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必须顺应自然,个人必须是融入社会、民族的乃至宇宙的系统之中。在排除医和疗的手段,国学一直是中国传统养生之本。新国学就是要系统的总结先贤的智慧,直接指导和应用在非医学的养身。

绘画出现在国学之前,但国学的思想浇灌了国画艳丽,赋予了国画无尽的生命。在国学的文化精神影响下,传统绘画坚持了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的相互交融,艺术表现的最高层次不是站在客观之外把握它的特点与规律,而是直接能融入到客体之内去,理解客体、体会客体,让主、客体融为一体,最终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新国画不单在风水格局中焕发出独特的功效,在养生应用中,国画家不屑自然再现或唯美的悦人眼目,而是重在作品的学养、能量、人格、情绪的注入,以毫不拘束的“似与不似之间”,构成感染人心、陶冶性情、能量转换的养生之宝。新国乐一如新国画,其乐曲必然是音乐家释放修养、人格和情绪的载体,当代流行音乐与古代音乐在养生效能上保持了高度的一致。

用新“三国”即国学、国画、国乐去演绎非物质养生,是人体工程学的主要规划,不仅能提高全民的养生质量,并且能在中国文化的继承、传播上,开辟出一条新路径,我相信,一定是全民喜闻乐见且非常有效的养生模式之一。

 

李建军写于深圳

2017年2月20日

×用微信扫描并分享
huarenoneadmin

Share
Published by
huarenon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