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中国每日要闻

十九大后首次深改组会议,定下了这些大事!

【美洲华联社讯】“首次开会,就定了很多大事!”11月20日下午,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会议时强调,过去几年来改革已经大有作为,新征程上改革仍大有可为。

据悉,此次深改组会议通盘考虑未来5年的工作,审议通过的文件涉及领域众多,也大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其中,国有资产管理被首个提及,三分之一的内容涉及“三农”改革。这些改革,无疑将影响很多人的生活。

国有资产:归全民所有的属性落地

在深改组会议上,国有资产管理的议题首个被提及,并审议通过了《关于建立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制度的意见》。

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张春晓认为,上述制度的审议通过意味着国有资产归属人民的政治属性落地,决定了国有企业的命门问题,是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正式实施以来的最大贡献。

“由于国有资产信息在企业内外缺乏沟通,加上国企代理人链条太长,长期处于所有者缺位的状况,信息披露显得极为重要。”中国人民大学国企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锦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

该次会议还指出,建立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制度,是贯彻党的十九大强调的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一个重要举措。

作为中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构,中国官方选择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为汇报对象,意义非凡。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喜亮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如何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范国有资产流失而言,全国人大是最高也是最后一道防线。

除了上述部署,李锦表示,国有企业也应自主做出相应的安排,让社会更加了解国有资产的运营情况。“把企业封闭的围墙撤掉,让人民群众走进国企,关心国企,使国有资本来自人民、为了人民、服务人民、与人民共享的本质特征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

扶贫: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有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以下,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但脱贫攻坚的任务仍然艰巨。

会议强调,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要把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村和脱贫难度大的贫困村作为重中之重。

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张林秀接受采访时表示,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村和脱贫难度大的贫困村如果不能脱贫,就无法实现2020年“中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任务。

接受采访之前,张林秀刚刚去过四川凉山,那里正是深度贫困地区。西藏、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和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以及贫困发生率超过18%的贫困县和贫困发生率超过20%的贫困村,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是中国脱贫攻坚中的硬骨头。

在四川凉山接触过驻村工作队的张林秀介绍说,他们(驻村工作队)已在当地扶贫多年。扶贫攻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贫困地区迫切需要外来力量的帮助和扶持。包括驻村工作队在内的外来力量,会为贫困地区带来信息资源、知识技术甚至脱贫思路。

农村人居环境:三年内摆脱“脏乱差”

2014年5月,中国印发《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中国农村居民住房、饮水和出行等基本条件明显改善,人居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便捷,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

为在2020年实现“更整洁”乡村的目标,此次深改组会议审议通过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将改革工作更加具体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 近年来,中国一部分村庄的环境得到了改善,还兴起了一些美丽乡村,但全国农村脏乱差,面源污染严重。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指出,中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四个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一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涉及生活污水处理、垃圾收集运转体系建设、饮用水源地保护、非规模化畜禽粪便污染综合利用等方面,耗资巨大,资金不足。

二是农村公共设施运行率低,闲置率高,有的村庄建立了污水处理厂,但管网没有配齐。

三是不少地区由于没有用地指标,使环境保护用地不能落实,难以兴建配套工程。

四是长效机制不健全,设施运转维护资金落实难度大。

李国祥指出,农村环境整治需要建立起专门的工作机制,“比如,在很多农村地区,垃圾没有人回收,这就是一个很大的环境问题,因此亟须建立起环境治理的队伍。”

宅基地制度改革:再划两条“红线”

宅基地制度改革对农民来说意义重大。

此次会议指出,拓展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范围,已经有了前期的实践基础,要严守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底线,平衡好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除了上述官方已明确的三条底线之外,会议还为宅基地制度改革划出两条“红线”,即:不得以买卖宅基地为出发点,不得以退出宅基地使用权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土地规划研究中心主任严金明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指出,此举主要是因为在前期试点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操之过急的情形,违背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利益”这一初衷。

严金明表示,现在不少农民实际上“亦工亦农”在农闲时进城打工,农忙时又回到农村种地)或者“离土不离乡”(虽然不种地,但工作、人际关系等未离开乡村),对于这部分人群而言,以退出宅基地使用权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不利于保护农民利益。

以买卖宅基地为出发点更是颠倒了改革的初衷。严金明指出,适当流转盘活宅基地对农民有利,但是一旦农民失去土地,又无法在城市中真正扎根,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未来改革将如何发力?

严金明指出,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发力重点首先在城市边缘地区。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这些地区的农民大多已在城里就业、买房,并不依赖土地进行保障。其次,是通过土地整治重新规划乡村并对散乱的居民点进行归并。(文章来源 国是直通车)

×用微信扫描并分享
huarenoneadmin

Recent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