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兆音BBC中文驻美记者 发自华盛顿
新冠病毒肆虐全球,海外华人在初期就密切关注中国疫情;抗疫重心转到欧美后,他们又在所在国亲身抗疫,经历了两场有时间差的疫情,又两度组织跨洋捐献紧缺的医疗物资。
疫情初期,许多海外华人透过同乡会、同学会、职业协会等组织,援助中国。待到疫情在欧美蔓延,他们又把医疗物资从中国运回所在国,一些防疫用品还在最初捐献的原包装内。
在海外华人当中,身在纽约的湖北人的处境尤为特别。
“责无旁贷,”纽约黄鹤会的会长刘春这样形容他与湖北同乡当时对家乡的援助。“黄鹤会”名字取自武汉地标黄鹤楼,会员主要是身在纽约的湖北人。
刘春对BBC说,包括纽约黄鹤会在内的美国东岸的3个湖北社团,1月23日听闻武汉封城的消息后,募集到20万美元用于购买医疗物资,3天后开始向武汉60多家医院发放了50万套医用口罩、防护服和温度计等。由于海外医疗物资捐赠的程序繁琐,绝大部分物资在中国采购。
当时,捐赠物资抵达医院的“最后一里路”尤其艰难。除了救护车以外的车辆,通通不被允许上路。海外华人社团就安排身在武汉的会员与亲友,在仓库中等候前来领取物资的医护人员。
“有些小地方来的医护人员,几乎要下跪了。”据刘春转述,有从湖北省偏远地区专程驱车前来的医护人员称,当地的医疗资源更为紧缺,医护人员几乎是毫无防护的“裸奔”状态。
没人预料到的是,不到两个月后,类似的场景在纽约重演。美国病例数飙升至全球首位,近半的确诊病例出现在纽约州。州长库默形容,疫情犹如“失速的子弹列车”。
而人口稠密的纽约市更是“震央中的震央” ,仿佛变成了“美国的武汉”。
对于从一开始就密切关注新冠疫情的第一代华人移民来说,足不出户的隔离、医院里的人群拥挤而焦虑、医疗物资短缺、医护人员只能自制防护……这些在欧美陆续出现的现象,全都似曾相识。
在筹措物资驰援中国后,海外华人又通过微信、GoFundMe等平台筹措资金,支援所在国的医护人员。
3月中旬,眼看纽约疫情急转直下,刘春所在的海外华人组织赶紧用剩余的善款,买下一批停在纽约肯尼迪机场、原本准备运向湖北的美国产N95口罩,把即将稀缺的医疗物资留在了纽约。
纽约的华人医生刘应现协助把这批物资分流捐赠。他告诉BBC,他所在的华人医师会在3天内筹措了7万美元,从中国采购医用口罩、防护服和KN95口罩,捐到5家纽约医院。同时,刘应现在纽约布鲁克林一家社区医院工作,负责诊断病人是否感染新冠病毒。
刘应现和刘春自从1990年代移民美国,就一直生活在纽约。目睹“第二故乡”深陷疫情的心焦,一点也不比此前远观中国疫情时的要少。
网络上流行的一个段子写道,全球新冠疫情中,中国打上半场,其他国家打下半场,而海外华人则打满全场。
中国国内有人指责,因西方疫情愈趋严重而赶回中国避难的留学生与海外华人,是在“万里投毒”。在西方国家,因新冠病毒而起、针对华人的骚扰与歧视事件屡发,还有批评声音指,海外华人在年初囤积物资、送往中国,导致欧美医疗物资短缺。
生活在纽约的武汉人杨方曦认为,海外华人大多遵循“哪里需要(医疗物资)就往哪里运”的原则。“上半场顾娘家,下半场顾亲家。”
“到纽约开始需要了,武汉又把口罩运回来了。” 杨方曦对BBC说,近日不时收到身在中国的朋友的关心:“你们需要口罩吗?”
不少曾经接受捐赠的武汉个人和机构开始把医疗物资往回寄,有的物资还在当初捐献的原包装中。各地的华人组织随即将其分发到当地医院、警察局、老人院等机构。
美国各地华人提供援助的事例层出不穷。《纽约时报》报道,尽管在美华人面对诸多种族骚扰,他们仍团结一致,通过微信连结在中美的人脉,从中国采购物资协助美国抗疫。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与蔡崇信,近日向纽约捐赠了1000台呼吸机与防护装备,纽约州长库默在简报会与推特上特以致谢。华裔美国人领袖组织“百人会”筹集了100万美元。
“只要还有地方有疫情,全世界都不会安宁,” 刘春说,面对全球危机,爱心也不应分国界,“疫情从武汉传到全世界,我们应该做点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