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潮州5月10日电 题:陈贤武:广济桥,何以成为海内外潮人的精神坐标?
作者 孙秋霞
潮州广济桥,俗称湘子桥,坐落于潮州城东门外,横跨韩江,至今有800多年历史。广济桥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州的地标性建筑,也是中国四大古桥之一。
广济桥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中间浮桥由十八只梭船连接而成,开启时可供船只通行,关闭时可让行人过江。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之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千百年来,广济桥见证潮州古今之变,是海内外潮人回忆起家乡时最先浮现的意象。广济桥何以成为海内外潮人的精神坐标?潮州市文物保护专家库成员陈贤武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作出深度解读。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潮州有句流传已久的民谣:“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为何一座桥与潮州有如此紧密的联系?广济桥的兴建有何时代背景?
陈贤武:广济桥的故事,要从韩江讲起。从武夷山发源的汀江一路向南,在三河坝与梅江汇合,合称韩江。在古代,陆上交通不便,运载货物都要从水上运输,韩江使梅州地区与潮汕平原得以沟通,是粤东连接闽西南、赣东南乃至海外的要道。然而,韩江是一条流量变化很大的大江。夏季汛期,渡船一天只能来回四、五次,且中流风急浪猛,常常有船翻人溺的祸患。这同日益繁忙的交通很不相称,人们都希望在江上修起桥梁。
南宋时,潮州的经济迎来发展高峰期。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潮州知州曾汪以86艘船相互连接而成浮桥,结束了韩江两岸东西相隔的历史,同时开启了历任知府、知州接力修桥的历史。从1171年始建,至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历时359年,令人惊叹。直到20世纪90年代,韩江上才有第二座大桥。广济桥对潮州人来说记忆太深刻了,从这座桥既可见潮州的文化,也能看潮州的经济。
航拍潮州广济桥。中新社记者 陈楚红 摄
中新社记者:广济桥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中间的木船可以解缆移动,让出河道以通航。建桥者当初为何这样设计?
陈贤武:广济桥中间一段,用十八只梭船连在一起,水下地脉中断,中流波涛汹涌,全桥中间一段不建墩实属“非不为也,是不能也”。反过来说,采用浮桥既可减轻洪流的压力,又可行人,当江水暴涨时,打开浮桥以溢流,又可保护梁桥疏通航道,这在当时的条件下,亦不失为高明之策。
广济桥的浮桥部分通过木船连接,每天早装晚拆,方便过往船只通航。中新社记者 陈楚红 摄
正是这种“无可奈何”的做法,使广济桥成为茅以升所言“可分可合的活动桥,是我国桥梁史上的一个特例”。这座桥修建于南宋,那时航海船舶直趋潮州城,贩运笔架山窑销往海外,同时庞大的木排又由上游顺流而下出海,大船和木排均需经过广济桥,需要相当大的桥孔方能畅通。因此,两段石桥中间留有一大口,连以浮桥,可开可闭,如遇大船、木排过桥,可将浮桥之浮舵解开数只,事后仍将浮舵归位,行人车马依然畅通。
工人行船开往广济桥,准备浮桥闭合工作。中新社记者 陈楚红 摄
中新社记者:同伦敦老桥一样,广济桥曾为潮州人提供做生意的地方,形成“一里长桥一里市”的奇特景观。广济桥给潮州经济带来怎样的影响?
陈贤武:南宋时期,韩江流域的商业开始兴起,潮州因其地理位置,成为韩江流域经济中心。明代中后期,潮州的海外贸易开始发达。具备冒险精神的潮商往来海上,带回白银,又刺激陶瓷、纺织、制糖等手工业兴起,货物通过广济桥往来南北。到了清代,户部在潮州专门设了一个盐道衙门,潮盐自盐场发出后,经海运都要直抵广济桥掣配,然后赴各地销售。航行于韩江和海上的盐商往来如梭,广济桥下成为“四方盐商辐辏之所”。清代潮州城已成为仅次于广州的广东省第二大商业中心。
各地盐商来广济桥买盐时,不是空船过来,而是带了很多家乡特产。广济桥的亭台楼阁上曾经商铺林立,就像广州的北京路一样,走到桥上就像进入一个大型商场。明代天顺年间,两广总督在广济桥设置税厂,对来往盐船抽税,广济桥税厂的税收数额居全省之冠。
广济桥上的游客。中新社记者 陈楚红 摄
中新社记者:广济桥曾多次被毁,又多次重修,为何历代政府和百姓如此重视广济桥?
陈贤武:打开广济桥史,维修是不断闪现的主题。从洪水、台风、地震等天灾到炮火轰炸、工程事故等人祸,仅有史可查的,广济桥重修重建就达二十余次。不论损毁如何,建桥的执念一直在政府和百姓心中,足见此桥对于潮州社会、经济、军事、生活的重要性,同时也体现了潮人坚韧不拔的毅力与精神。
广济桥建成以后,下面是海关,上面是做生意的地方,潮人把这座桥能赚钱的地方都计算得很清楚。1958年,广济桥变成了一座公路桥,只具有交通作用,原来的海关没有了,原来的桥市也没有了。1989年,潮州市政府在广济桥下游一公里处建成现代化的韩江大桥,从而结束了广济桥作为交通纽带的历史使命。广济桥后来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维修工程正式动工,全面维修后的广济桥变成旅游景点。
这座石桥之长,石墩之大,桥型之多,是中国古代桥梁中少有的。施工条件之困难,工程历时之久,是古代建桥史上罕见的,整个建桥过程就是一曲古代桥工战胜自然灾害的赞歌。
广济桥的游客。中新社记者 陈楚红 摄
中新社记者:潮州是一座拥有1600多年历史的古城,文物古迹众多,广济桥为何能成为海内外潮人的精神坐标?
陈贤武:广济桥对于潮人来说是一个抹不去的记忆,从1171年建成直到1989年,韩江才有第二座桥。在潮州生活多年特别是后来到海外的潮人,对家乡的记忆往往就是这座桥。潮州最有特色、最让人难以忘怀的也是广济桥。
一个有趣的现象值得品味:在放映潮剧电影《苏六娘》的过程中,当银幕上出现广济桥景观时,海内外的潮人往往会响起一阵轻声欢呼。精明的潮剧剧作家明白广济桥是个卖点,于是在《荔镜记》《七日红》《益春》等剧目中,都出现了广济桥身影,赚足掌声,且屡试不爽。
从古至今,每次广济桥需要维修时,潮人都会出钱出力。2004年“广济桥维修工程捐资仪式”上,来自海内外的潮籍乡亲不分地域,争相解囊,热心赞助。现在广济桥上的亭台楼阁都是海外潮人捐资修葺的,再一次印证了通过广济桥所维系起来的浓郁、炽热的乡情。对海外潮人而言,广济桥就是“乡邦”的标志、“家园”的象征,因此,它理所当然地成为维系海内外潮人的精神纽带。
韩文公祠的韩愈石像眺望着韩江、广济桥和潮州古城的方向。中新社记者 陈楚红 摄
中新社记者: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广济桥联通海内外的精神纽带作用?
陈贤武:广济桥的形象在海外潮人族群中非常常见,华人书画家常以此为题材来创作,不少潮人会馆也是以广济桥图案来增添潮味,标榜潮州血统。马来西亚柔佛州新山的柔佛古庙是新山五帮华人共同膜拜的寺庙,它由潮籍著名港主陈旭年等人于清末倡建,已成为联系当地华人的重要支柱。该寺庙每年农历正月举行的游神盛会是当地一大华人活动品牌,更成为马来西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以广济桥为主题的花车参与了柔佛古庙百年游神的夜游活动,2020年以广济桥图案制作的潮州会馆游神衣,通过广济桥等潮州八景把潮州介绍给当地人认识。
我们在向世界推介潮州的时候,有时甚至把潮州等同于广济桥。不过,目前对广济桥文化的推介力度还不够,广济桥在历史上和当代对于潮汕地区和海内外潮人的重要作用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希望未来在相关文创、桥市上引进更多文化项目,使游客在桥上体验潮州人文风情、感受“潮式精致慢生活”。(完)
受访者简介:
陈贤武,潮州府城人,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员,潮州市文物保护专家库成员,潮州市规委会历史建筑与传统村落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著有《潮州广济桥》《潮州牌坊街》等,曾两获“潮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政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