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实施20年 引来海外凤凰归

来源:经济日报   
20年前,青黄不接,人才断层;20年后,群星闪耀,后继有人。
周忠和院士在办公室为学生们讲解古生物化石。(佘惠敏 摄)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实施20年,引进培养优秀人才2145人,培养出一批国际一流的优秀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开启了中国科技人才引进先河的“百人计划”,为什么可以成为人才“吸金石”?请看《经济日报》记者发回的报道。
 
 
先行探索 不拘一格揽人才
 
 
作为1994年度首批“百人计划”入选者,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日祥的经历非常典型。 
 
“我在国内读完博士后才出国做研究,去的是法国的实验室,人家实验室里每一样设备都是我没有见过的。”这样的震撼让朱日祥产生了一个心愿,那就是在中国建一个世界一流的实验室。
 
 
这个愿望后来变成了现实。几年后,朱日祥入选“百人计划”,获得200万元资金支持。“20年前的200万是个天文数字,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们终于建造了国际一流的平台。这样的实验室,我们的前辈想做是做不到的,因为国家的条件和国力不允许。在国际刊物上发表了几篇文章,这并不是我最自豪的地方;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立了让外国人羡慕的实验平台,这是我最自豪的。我相信中国今天的科研条件,完全可以做世界最前沿的工作。”
 
 
上世纪90年代,像朱日祥一样被这个计划吸引的学者还有不少。那时,由于历史原因,中国高层次人才年龄结构偏大,“人才断层”现象凸显。1994年,中科院研究员的平均年龄55岁,“代际转移”迫在眉睫。与此同时,80年代的“出国潮”导致大批优秀人才滞留海外,能否吸引他们回国成为中国人才队伍持续发展的关键。
 
 
时任中科院院长的周光召指出,“现在的这一代青年是跨世纪的一代,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第三步战略目标关键的一代”。中科院党组启动了一系列加快优秀青年人才成长的政策和措施,1994年开始推出的“百人计划”就是其中的拳头产品,旨在到二十世纪末吸引百余名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培养一批跨世纪的学术带头人。
 
 
1994至1997年的起步探索阶段中,在经费紧张、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中科院从事业费中挤出专款,给予每位入选者100万至200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并设立特殊津贴,适当提高人才待遇。在遴选过程中,坚持公开招聘、按需引进、择优选拔,并通过定期检查和考核等方式加强管理。
 
 
“1994年‘百人计划’推出时,条件优厚到我都想申请。院里说你已经是人才了,就别申请了。”回忆起当时“百人计划”带来的轰动,中科院院长白春礼说,2年后他升任中科院副院长,分管“百人计划”,才终于与之结缘。“1994年‘百人计划’首批招聘到位的12人,3年后答辩时,全部拿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作为中国最早启动的高目标、高标准和高强度支持的人才计划,“百人计划”的一系列政策举措和改革探索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在“百人计划”之后,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陆续启动了一系列人才计划,很多都借鉴和参考了“百人计划”的经验和做法。
 
 
同心耕耘 后继有人跨世纪
 
 
“中科院的‘百人计划’在海外华人中影响很大,希望‘百人计划’能帮助更多青年学者实现创新梦想。”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所长朱永官是2001年度“百人计划”入选者,在海外学习工作的8年中,他经常看到中科院的“百人计划”招聘广告。在澳大利亚工作期间,他向中科院工作人员透露了想回国工作的意愿,很快就收到了当时分管“百人计划”的副院长白春礼的邀请信。
 
 
“中科院的‘百人计划’非常务实,而且符合人才发展规律。”2001年入选,2002年回国,朱永官一直感谢“百人计划”的支持。“中科院的‘百人计划’入选者绝大部分是成长中的学者,年纪比较轻,35岁左右的比较多,有做科研的能力,但缺乏带团队的经验。中科院的经费和宽松环境,让‘百人计划’入选者能尽快建立自己的科研团队。经过3到5年发展,就能建立较完整的研究队伍。”
 
 
1998年至2010年,在跨越世纪的这十几年中,“百人计划”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科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百人计划”得到财政部专项经费支持,引才力度和规模进一步加大。同时,为适应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按照时任院长路甬祥优化和调整“百人计划”定位和管理的要求,“百人计划”进一步拓展内涵和形式,设立“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引进全职回国工作的海外优秀人才;设立“海外知名学者”计划,吸引短期来华工作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同时,设立国内“百人计划”、项目“百人计划”、自筹“百人计划”等,逐步形成适应不同科研活动人才需求、引才引智相结合的人才计划体系。
 
 
在“百人计划”开始启动的上世纪90年代初期,学术界青黄不接,年轻的科技带头人寥寥无几,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而在“百人计划”实施20年后,年轻的科技带头人越来越多,后继无人变成了“后继有人”。
 
 
据统计,截至2013年年底,“百人计划”共引进培养优秀人才2145人,入选时平均年龄约37岁。中科院研究员的平均年龄也从1994年的55岁降至如今的4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