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中国文化的塞尔维亚友人和她的“东方之家”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将于15日至18日对塞尔维亚进行正式访问。这不仅是李克强总理本人首次访塞,也是中国总理28年来的首次往访。中塞两国虽然相距遥远,但人文交流和民间往来却十分活跃。在塞尔维亚,有一个名叫”东方之家”的民间友好社团,25年以来,它一直致力于传播中国文化,发展中塞民间友谊。现在我们就跟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塞尔维亚记者一起,走进”东方之家”的汉语课堂,认识它的创始人,一位热爱中国、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玛丽娜。

“东方之家”的汉语课总是像这样洋溢着欢乐的气氛,无论是学习单词、日常对话,还是学习歌曲、展示中国文化,玛丽娜都会精心设计课程的每一个细节,让它显得尽可能有趣。25年,玛丽娜一直如信仰般地坚持着这条中国文化推广之路。玛丽娜说,她最初创立”东方之家”,是缘于对自己在中国留学生活的怀念。1982年至1986年在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的四年时光,是玛丽娜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那时候中国还不算富有,改革开放刚刚起步,但中国古老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人民的热情友好让她念念不忘。

玛丽娜表示:”留学的时候,我认识了很多的朋友,老师也成了我的好朋友。毕业以后,要离开中国时,我觉得特别难受,所以我(就选择)坐火车(尽可能)慢慢地离开中国。”

回到祖国后,由于难舍这份与中国的缘分和对远方朋友的朝思暮想,玛丽娜萌生了成立俱乐部的念头。于是,她便以曾经留学过的东方语言系为名,在1989年12月时成立了”东方之家”,开始教塞尔维亚人汉语,介绍中国文化,和朋友们分享自己在中国的见闻。

玛丽娜说:”那时候(塞尔维亚)介绍中国的材料不多。很多人想了解中国的文化,所以东方之家在刚创立时,每月搞一个晚会,来介绍中国文化、中医、哲学等等。年轻人、小学生、中学生、退休的人,参加的人特别多。”

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早已让玛丽娜把很多中国习俗变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比如,她一年中要过三次新年,第一个是1月1日也就是元旦,第二个是塞尔维亚1月14日的东正教历新年,而第三个就是中国的春节。每逢春节,”东方之家”还会专门组织一场特别的联欢晚会,这个雷打不动的传统,和”东方之家”成立的年头一样,已经延续了25年,且规模一年胜过一年。晚会节目都是由东方之家成员们自导自演,由学生们在课余时间排练,有小品、歌舞、中文才艺展示等多种形式。特别是以塞尔维亚传统舞蹈科罗舞方式演绎的《爱我中华》令人印象尤为深刻。在欢快的音乐伴奏下,学生演员们轻盈而刚劲地载歌载舞,将歌词里的”五十六个民族”增加为”五十七个民族”。因为在玛丽娜看来,他们就是那个热爱中国的塞尔维亚”一族”。

玛丽娜的汉语课,让越来越多塞尔维亚人对中国产生了兴趣,慕名而来的学习者也越来越多。经历这么多年,玛丽娜早已是桃李满天下,学生多得连自己也数不清了。这些弟子中,有一个从13岁就跟她学汉语的武拉达。如今,这位而立之年的小伙子已经学有所成,他凭借一口流利的中文,成为此次中国-中东欧国家会议期间的志愿者:

武拉达说:”我有一个朋友在塞尔维亚奥运委员会工作,他请我帮助他们在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论坛当志愿者,(这是个)很难得的机会。”

还有来自贝尔格莱德各大院校刚学习汉语不久的学生们,中国多样的魅力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

“我喜欢中国文化、风俗、还有汉字。”

“我最想学跳中国的民族舞。”

“我喜欢中国菜,我的愿望是尝遍所有的中国美食。”

“中国未来和塞尔维亚会有经常性的经贸往来,学会中文好找工作。”

不过,玛丽娜也有个”坏”学生,这个学生天天受她熏陶,可汉语却还是没学好。不过,这位”坏”学生偏偏却是玛丽娜最得力的助手,没有他的支持,”东方之家”也不会从最初的小俱乐部,成长为今天与很多中塞机构都保持着长期合作的社团。这个人就是玛丽娜的丈夫高澜。

高澜说:”我和玛丽娜在1992年相识。在当时,很多友好社团的活动仅仅局限于组织一些联谊,而玛丽娜的想法则不止于此。她非常渴望以一种认真的形式介绍中国文化,这也让我想了很多。当时’东方之家’还只是俱乐部,而我根据玛丽娜的想法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要把单方面的活动提升为中塞两国的合作,不仅是传播中国文化,也可以向中国百姓介绍塞尔维亚的传统,让东方之家和中国机构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

在玛丽娜和高澜的精心栽培下,”东方之家”从一棵幼苗不断成长为茁壮的大树,宣传介绍中国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和规模化。每逢中国举办大型活动,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南京青奥会时,”东方之家”都会在塞尔维亚举行相关推介。在”东方之家”的穿针引线下,一个个塞尔维亚城市与中国的城区结为兄弟关系;一批批中国孩子受邀来到塞尔维亚,成为当地传统儿童节日”欢乐欧洲”的贵客。玛丽娜被越来越多中国人誉为中塞文化交流使者,而高澜也荣获上海市政府颁发的”白玉兰纪念奖”。

“东方之家”25年一路走来,当然绝非一帆风顺,但玛丽娜和高澜却对困难一笑置之,把它们当做成长的磨砺和宝贵的经验。他们选择把”风风雨雨”留藏给自己,把”欢歌笑语”展示给朋友。他们和学生们一起唱着《甜蜜蜜》,用笑容稀释艰难、传递欢乐正能量;一起唱着《大中国》,把塞尔维亚和中国都看做自己的家;一起唱着《朋友》,向远道而来的中国朋友们敞开热情的怀抱……(记者 赵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