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弗格森案看美国的种族问题

2014年8月,美国密苏里州弗格森镇的18岁黑人学生迈克尔·布朗被警察击毙。布朗被枪杀在当地引发抗议活动,并演变成全国性骚乱。11月下旬,为抗议弗格森案件中白人警察被判免于起诉,美国全国超过170个城市爆发民众抗议活动。由此引发的关于美国种族问题的讨论也屡见报端。

美国种族融合成就斐然,但同时,美国的种族歧视与族群矛盾也不可忽视。通过追寻”美国梦”成功与挫折的历史足迹可以发现,其中始终嵌套着种族因素的光环与阴影,因此美国未来发展将取决于其成功的族群融合及配套的移民政策,种族问题已成为美国所有社会现象的”路径依赖”,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美国在族群融合方面的进步有目共睹

从1620年一百多名早期欧洲移民到美洲大陆,到1861年南北战争废除黑奴制度,再到1964年在马丁·路德·金的呼吁下通过《民权法案》,作为一个新兴的移民国家,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多种族移民的奋斗史。

由于美国作为移民国家缺乏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美国十分注意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不同族群之间的团结教育,特别是在族群融合、国民教育方面十分注重爱国主义教育。为此,美国将维护国家统一的内容写入忠诚宣誓的誓言中:”我谨宣誓忠诚于美利坚合众国国旗。忠诚于它所代表的共和国,上帝庇佑下的一个国家。不容分割,人人由此享有自由与正义。”美国还把6月14日定为国旗日(Flag Day),每年的这一天,全国各地悬挂国旗,举行仪式,进行忠诚宣誓,借此强化爱国教育。

有学者认为,现代政治意义”民族意识”的强化,是民族间冲突、民族易被群体”策划”的原因。美国一直强调美利坚民族的整体性,同时一直淡化族群意识,许多美国政要和学者一直借用”熔炉”来概括美国在族群关系方面的政策。2001年1月,布什就任美国总统后,提名著名华裔人士、曾当选”全美六大杰出妇女”之一的赵小兰担任美国第24任劳工部长,她在卸任时表示,奥巴马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非洲裔总统,包括亚裔在内的所有有色族裔都应因此对未来感到更加乐观,美国日趋多样化,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对有色族裔来说已变成一种优势。

2006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全国民意研究所公布了关于民族自豪感的全球调查结果。在34个被调查国家和地区中,美国人排名第一。研究显示,美国公民的自豪感最强,在被问及是否更愿意当本国国民而不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的国民时,75%的美国人表示强烈认同,是比例最高的。因此,美国的成功是族群融合的成功,这也是美国软实力的最重要展现。

美国的种族歧视暴露出其长期的社会痼疾

针对弗格森案及之后引发的抗议浪潮,奥巴马也坦承:这是一个美国问题。由于美国居民主要是由不同历史时期迁入的移民及其后裔组成,美国的种族问题十分复杂,同时美国的种族歧视一直根深蒂固。

美国的种族歧视具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林肯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但是在他的执政理念中一直认为废除黑奴制度与否必须服从于国内政治的需要。1862年8月22日,林肯在致霍勒斯·格里利的信中说:”我在这场斗争中的最高目的是拯救联邦,而不是拯救或消灭奴隶制。如果任何一个奴隶也不用解放就可以拯救联邦,我愿意这样做;如果只有解放所有的奴隶才能拯救联邦,我愿意这样做;如果我必须解放一部分奴隶,留下一部分不管,才能拯救联邦,我也愿意这样做。我对奴隶制和对黑种人所做的事情,是出于我相信那将对拯救联邦有利;有些事我之所以克制不去做,也是因为我不相信那样做会有助于拯救联邦。”美国的种族问题是美国社会200多年历史积累下来的。

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社会长期存在的族裔冲突和对社会平等问题的不满,造成国内社会矛盾不断被触发,而”弗格森事件”仅仅是个案。黑人是美国除了白人之外最重要的族群。从美国法律体系等表征上看,黑人与白人在选举、就业、受教育等权利上是平等的,但是事实上没有真正的平等。美国国内复杂的政治、经济、历史因素,造成了黑人的犯罪率居高不下,同时造成了双向的恶性循环——美国社会整体对黑人的歧视和黑人群体逐渐陷入”贫者愈贫”的”马太效应”陷阱中。

2013年4月21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2012年美国的人权纪录》指出,美国存在严重的种族歧视。美国劳工部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10月,白人失业率为7.0%,非洲裔失业率为14.3%,拉丁裔的失业率则为10.0%。2012年,纽约市约有50%的黑人处于失业状态,这些人失业后平均需要花上一年时间才能找到新工作。2013年1月14日,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查尔斯· M ·布洛在一篇文章中指出,美国”实现种族和谐的愿望正在破产。对黑皮肤的根本性歧视——这一奴隶制度的支柱却依然顽固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