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布韦出现汉语热潮

津巴布韦大学孔子学院是非洲建立最早的孔子学院之一。自2007年成立以来,学生规模成倍增长;一批本土汉语老师活跃在教学一线;优秀学生在世界中文大赛中屡创佳绩;因为成绩突出,学校两次获得”全球先进孔子学院”的称号。学院负责人表示,孔子学院要扮演中津两国综合文化交流平台的角色,办好孔子学院是中外双方的共同事业。

这位用中文演讲的小伙子,名叫马明远。他是津巴布韦大学的大三学生。在2014年的”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中,马明远获得了非洲总冠军,进入了世界前五名。今年,他将赴中国留学深造,追逐自己的梦想:

“我觉得汉语是奇妙的语言。我希望到北京读书,学习国际关系,将来当一名津巴布韦的大使。”

马明远是津大孔子学院培养的众多学生之一。成立七年来,这所孔子学院成为了津巴布韦最重要的汉语教学基地。作为大学的中文部,它负责开展汉语教学工作,每年输送数十名学生赴华学习交流。此外,它把汉语课堂搬进当地中小学,开设社会班课程,还是该国汉语水平测试的考点。谈到孔子学院的贡献,津巴布韦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马歇瑞说:”我们的孔子学院给学生们带来了积极的改变。我们在当地组织了很多文化活动,吸引了公众参加,人们从中获得了快乐。可以说,孔子学院为津巴布韦人认识和了解中国做出了很大贡献。”

教学规模的扩大是孔子学院影响力的最好写照。成立之初,津大孔子学院只有10多个学生,而今,每年各类学生人数近1000人。这令孔子学院的本土中文教师孟强感触很深:”外语教学和发展形势有密切的关系。我们津巴布韦人发现,中国的经济发展特别快,学习汉语有很多机会。如果学习汉语的话,对个人发展有好处,对国家发展也有帮助。”

正如孟强理解的,”汉语热”是时代的产物。孔子学院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需求,也是世界了解中国的需要。但在外国人眼中,中文难似”天书”,怎样让他们快乐、有效地学会中文,走入中国文化的殿堂,是一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津大孔子学院重视培养本土中文师资。包括孟强在内的六名本土老师与中方教师一道开展教学。此外,孔子学院还因地制宜地编写双语教材,寓教于乐地组建了中文合唱团,激发学生们的兴趣。

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孔子学院成立刚满十年,蓬勃发展的势头令世人瞩目。目前,全球470多所孔子学院中,绝大多数采取中外大学合办的形式。与此同时,针对孔子学院的质疑之声不曾停止。有些西方舆论攻击,中方主导了孔子学院的运营,目的是进行文化扩张和输出价值观。对此,津巴布韦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林媛并不认同:”就拿我们的孔子学院来说,它是作为津巴布韦大学文学院下设的中文部,完全融入到大学的教学体系中,我们服从学校各项管理制度。中外双方共同确立孔子学院的教学和科研目标。我们有中方老师,也有本土老师,他们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可以说,办好孔子学院是双方的共同事业,我们是以平等、和谐的方式在合作。”

谈到下一步的发展,林媛表示,要让孔子学院更好地扮演两国文化交流平台的角色:”孔子学院不仅是语言教学和文化推广机构,更重要是综合文化交流平台。我们开展了一些学术和科研合作项目,国内学者已经来到津巴布韦大学进行学术交流。从今年开始,津大也要向中国人民大学推荐非洲国际关系方面的人才做合作研究,推动人民大学非洲研究领域的发展。”(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