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法国欧洲时报网报道,说到社区工作,传统概念中都是“4050”的大妈在操办。然而近年来,不少“海归”开始在社区忙碌。他们中的一些人在留学归来直接进入社区,一些人则是辞去外企的高薪工作后,整日被邻里琐事“所扰”,还有一些人在社区创业,因为一份敬老之心,办起了社区养老院。听起来“高大上”的海归一族究竟是如何在“接地气”的社区工作中闯出自己的一片新天地的?
海归成了“小巷总理”:与外商沟通得心应手
上海《新民晚报》1月26日报道称,苏州城北街道新塘社区的书记,不仅是位年轻人,还是一位“海归”。这几年中,这位“海归”书记用他的所长为辖区企业和居民服务,用他的先进理念为社区谋划出一方崭新的天地。
1977年出生的许伟杰担任新塘社区书记一职已经有四个年头了。他说,2010年底,通过股民代表投票选举,他当选为新塘股份经济合作社董事长。2011年初,被任命为城北街道新塘社区党委书记。这之前,他是一名普通的社区工作者。
2000年,许伟杰留学日本,主要是学习语言,两年后回国。回来后,他在应聘时被一家外资企业看中,想高薪聘请他。他说,当时,企业准备出资再让他去日本培训两年,正式录用后将把他派到东南亚等国家去工作。“我是土生土长的新塘人,真的不想离开自己热爱的家乡。”
许伟杰担任新塘社区书记和股份经济合作社董事长时,社区和股份经济合作社总资产已超2亿元,村级可支配收入达到1700万元。在一些人看来,守着这份家当就可以过得很不错了。但是,许伟杰深知肩头接过的是什么样的担子。
几年前,新塘工业园有几家日韩企业。由于曾在日本学过语言,许伟杰在帮助这些企业上有着独特的优势。沟通交谈时,他可以“独当一面”不需翻译。
现在,新塘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几个工业园内,欧美企业较多。许伟杰说,自己的英语一般,但是社区有一位名叫王珏的工作人员英语很好,于是他们两人经常搭档。
80后海归离开外企进社区:处理邻里琐事闲不下来
另据武汉《楚天都市报》1月25日报道,脱下职业装,戴上工作牌,32岁的施薇完成了从写字楼白领到居委会群干的身份转变。协调纠纷、入户巡查、志愿劳动成为她的工作常态。
在武昌新建社区,施薇负责文体和工会两个领域的事情。春节临近,社区要筹备春节联欢晚会,又够她忙一阵子了,最近她几乎每天都要询问社区文艺队的排练情况。
齐眉刘海、黑色羽绒服,这位看起来很朴实的群干,很难想象曾是一名海归。1984年出生的施薇,曾在英国桑德兰大学学市场营销,2009年回国后,在一家新加坡公司驻华办事处工作。出入高档楼宇、会见精英人士,这份工作曾让她感到很满意。但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以及长期的出差,让她疲于应付,3年后,她辞职回到家中。
一次偶然的机会,施薇在家门口的宣传栏里,看到她所在的新建社区换届选举的通知,在家人的建议下她报名了。“以前对群干这个工作并不了解,以为很轻松,但工作后我彻底改变了看法。”施薇介绍,从提交简历到竞职演讲,海归背景让她顺利入选。2012年11月,她正式到新建社区上班。上班第一天,社区主任安排她去辖区一栋写字楼内走访,要求她与各企业的工会组织建立联系,方便以后开展工作。就在她带着微笑敲门表明来意后,多家企业却将她拒之门外。“那种失落让我的自信荡然无存。”施薇说,当时她情绪非常低落,但自己是个很较真的人,回到社区后,她就告诫自己要放低身段摆正心态,很快,她就带着“春节慰问”的由头再次登门,这次她没有再被拒绝。
“我并没有什么崇高的理由,来社区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想离家近,只是到了社区工作之后,才发现自己闲不下来。”施薇说,海归的背景给了她高起点,自己必须要把工作做得更好,“工作做好了,自然会得到居民支持。”
从天上到地上 海归空姐5年“社工路”
济南《齐鲁晚报》2014年12月14日刊发了李梓涵的故事。1986年出生的李梓涵脸上习惯性挂着空姐式的微笑,从新西兰留学回来的她已经在基层社区扎根5年,如今她是铁二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居委会副主任正式候选人。
最近,李梓涵成为新一届的二七新村街道铁二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居委会副主任正式候选人,在此之前她已经在基层社区工作了5年。提起李梓涵,许多居民并不知道,这个活泼开朗的姑娘是个地地道道的“海归”,而且曾经一度是名吸引眼球的空姐。
2007年,李梓涵从新西兰的高校毕业,留学归来。李梓涵学习的是空乘专业,上学期间在新西兰航空公司实习过。成为一名空姐,在天上飞来飞去,受人瞩目,一度是她的梦想。
回国后,正赶上市中区招聘大学生专职社工,李梓涵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报了名,没想到真的考了进去。她做梦也没想到,从此之后,她的人生和基层社区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并且一干就是五年多。
李梓涵坦诚,刚接触这份工作的时候,心里落差很大。“从天上一下子到了地上,来到了最基层、最接地气的地方,面对的群体也完全不一样,起初心里挺不是滋味的。”
可是干了一段时间之后,李梓涵却迷上了这份工作。“在社区工作,可以帮助居民解决很多困难。看到居民开心地离开,自己也很快乐,我觉得在社区工作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李梓涵说。
从空姐到社工,许多人会觉得这两个工作八竿子打不着,可是李梓涵觉得二者是有相通之处的。“其实都是服务他人的,每天的工作都是和人打交道。从空乘专业学到的许多知识,我都用到了社区的工作中。”李梓涵笑言,这些年见到居民,总会露出空姐式的笑容,也算是没有荒废专业了。
坐拥35套房的海归“拆二代”:创办养老院圆心愿
武汉荆楚网近日报道称,陈卿33岁,相貌俊朗坚毅,言谈举止之间显露出一种精干和沉稳。坐在养老院的办公室里,时不时还有老人来找他说话。
陈卿说,自己每天都坐在办公室里处理养老院的事务,朝九晚五,跟上班族一模一样。业余生活也很宅,除了跟朋友K歌、看电影外,没什么别的爱好。
很难想象,这个如此低调踏实得青年,此前在澳洲求学多年,坐拥35套还建房,上一份工作年薪有40多万元。生活对陈卿来说是如此妙不可言,什么都不用干,光房租一年就可以收200万元。然而,他却选择了当养老院的院长,每天跟孤寡老人们生活在一起。
“创办养老院,是酝酿了十年的念想。” 陈卿说,办养老院的初衷,是为了弥补十年前的遗憾,也是为了留住乡情。
遗憾源自多年前,陈卿的爷爷中风,由于家里条件差,父亲又忙着讨生计,没有太多时间照顾,不久爷爷去世,两年后奶奶也离开了。等家里条件好了,却无法尽孝,家人都非常遗憾,于是萌生办一家养老院的念头。
老房子拆迁后,父亲说,许多拆迁户都搬离了,拆迁常常拆散了邻里情,不如办个养老院,留住街坊老人尽孝。于是,经过几个月的筹备,武汉最大的民办社区养老院在2013年7月开张。
现在养老院入住了130多位老人,平均年龄85岁,每一个老人的情况,陈卿都了然于胸。去年4月一个晚上11点钟,93岁的罗振民突然感到胸闷、气短,做过多次心脏搭桥手术的她感到心脏又出问题了,就立即打电话给陈卿,当时已经熟睡的陈卿二话没说就从家里赶到老人身边,不到半小时,老人被送到医院救治。
陈卿说,办养老院是一件高风险的事业,而且回报时间至少5-10年,但是,不能因为有困难,就不去做这件有意义的事情。(来源:中国侨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