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该如何拾起“师德”?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29日在教育部学习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精神座谈会上表示,高校教师必须守好政治底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他同时指出,《意见》的贯彻落实要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特别是加强教材建设和课堂讲坛管理。绝不能让传播西方价值观念的教材进入我们的课堂;决不允许教师在课堂上发牢骚、泄怨气,把各种不良情绪传导给学生。(1月30日 京华时报)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职业是平凡的,但却孕育着伟大。人们常常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高校教师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其职业道德对社会公德产生极大影响。   应当肯定,高校教师师德状况总体是良好的,但毋庸讳言的是,时下在一些高校出现了不少不讲师德的现象,有的教师不精心备课,用陈旧过时的讲义对付学生;有的教师缺乏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崇尚传播西方价值观念;有的教师对国家政策、社会实事过度解读,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作为大学生的重要接触对象,高校教师是大学生为人处世的直接参照系,他们的德与行是大学生走向“成人”和“定型”的直观范本,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目前,少数大学生存在理想信念迷茫、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与一些高校师德缺失分不开的。   教师的道德取向,往往成为社会的导向。今天,高校教师要养成良好的师德,不仅在于要继承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有教无类等师德优良传统,更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着眼于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着眼于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和教育学生。要同时兼顾“传道”、“授业”、“解惑”几个方面,需以“传道”为先、为本,既要成教师之德,也要成学生之德,又要担负“授业”、“解惑”的神圣职责,既注重“德育”,更注重“智育”,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孔夫子被尊为“万世师表”,足以证明教师的影响力是跨时空的。在价值观日趋多元化的今天,由政府牵头,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很有必要。要想育人,必先正己,只有教师在道德上追求至善,学术上追求至真,当好年轻一代的引路人,我们的教育事业才有希望,社会主义事业才有希望。(长江网 吕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