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 提振外商投资中国信心

中国美国商会本周二发布的《2015年度商务环境调查报告》显示,“腐败”已经退出接受调查的在华美国企业的最担心问题行列。

    在华美国企业所列的商业挑战排行榜上,“腐败”从2013年的第4位降至2014年的第6位,2015年更进一步跌至第13位。

    “腐败”淡出在华外企高管的视野,是中国反腐成果的正面体现。

    中国全面反腐正在促进构建更加透明的营商环境,帮助塑造更加法治化的市场经济,其持续释放的外溢效应,大大提振了外商投资中国的信心,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重大积极影响。

    “市场经济本质上说也是法治经济。容忍腐败侵蚀法治,绝不是市场经济的要义。”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说,如果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那么中国就必须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反对腐败、有效打击腐败。

    陈凤英指出,持续推动反腐,将塑造更加廉洁的政府行为、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更加公正的社会环境,尤其是更加透明、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将产生可观的外溢效应,吸引更多外国资金、人员、技术“走进来”,助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奇迹,外商直接投资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外商直接投资给中国带来了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就业机会以及出口的快速增长。

    2014年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约为1280亿美元,连续23年位居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的首位,并本世纪以来第三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吸金王”。总量稳定增长同时,外商投资的结构和质量也在持续改善。

    中国欧盟商会会长约尔格·武特克说,中国的反腐正在为商界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降低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商的难度。

    爱立信公司董事长雷夫·约翰森则称,“中国政府在改革中加强问责和执法,将让投资者更加坚定信念来华投资。”

    腐败侵蚀的生意,是不可持续的。商业贿赂极大地增加了市场交易成本,损害了经济的肌体健康,种种腐败行为造成的破坏性是显而易见的。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由于体制不完善、官员贪腐等原因,一些在欧美表现得规规矩矩的跨国公司,来到中国后却选择“入乡随俗”。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包括摩根士丹利、IBM、朗讯、沃尔玛、德普、艾利·丹尼森、辉瑞制药、葛兰素史克等诸多知名跨国公司都曾传出在华涉嫌商业贿赂。

    有评论指出,关系、势力、金钱、美色,这些腐败工具之所以有时能够获得资源配置优先权,原因之一就是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在某些环节和领域甚至还很肥沃。

    随着中国反腐的深入,以及简政放权等各项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推进,更加公平、高效的市场经济环境正在建立。中国市场已经不是曾经享受超国民待遇的外企的法外之地。走后门、拉关系、钻空子等也不再是在华外企的制胜秘籍。

    2014年9月19日,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涉嫌商业贿赂,被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罚金人民币30亿元,涉事的前高管马克锐等被告被判有期徒刑二到三年。

    陈凤英说,只有法律制度行之有效的市场,才是值得信赖、可以长远预期的市场;只有诚信守法、规范经营的企业,才能在中国迎来可持续发展的美好前景。

    彭博社2014年曾对17位经济学家进行一项调查,其中位数预测值显示,中国的反腐将在2020年使国内生产总值提高0.1至0.5个百分点。随着贿赂对商业的拖累不断得到缓解,这相当于获得一笔大约高达700亿美元的红利。

    巴克莱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常健说:“反腐从长期看对经济是有利的,因为那会降低企业成本。这与企业重组完全一样。”

    担任德国经济亚太委员会主席的福伊特公司总裁林哈德表示:“我欢迎反腐行动,这对我们有百利而无一害。”

    良好的法治环境还有利于培育中国企业的法律意识、制度意识,形成良好的营商习惯和自我约束机制,使企业经营更加规范,便于今后中国企业“走出去”,顺利与国际规则接轨,取得最佳合作效果。

    诚如中国纪检监察杂志的署名文章所指,廉风压倒歪风、正气驱散邪气,新常态下,健康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然初见雏形。净化了社会风气,树立了公正廉洁的社会环境,这些都将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扫清道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