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国家,华人参政议政的主动性在增强。图为2013年8月,澳大利亚华人李逸仙(前排右二)参选澳大利亚联邦议员。新华社
【编者按】
“澳大利亚政治捐款人,神秘华裔男子居榜首”。日前,一则关于2013-14财年,华裔捐款人“大手笔”捐助澳大利亚工党的新闻引起了当地舆论的关注。经本报记者多方了解,“慷慨解囊”的华裔捐款人还是少数,而大多数华人对参与所在国政治捐款兴致不高。
澳华裔热衷政治捐款活动
《国际先驱导报》 记者徐海静发自堪培拉 不久前,澳大利亚选举委员会公布了主要政党在2013-14年接受政治捐款的具体数字。这本来是选举委员会每年的例行通报,但今年捐款大户的名单上集中出现的华人姓名,引起了媒体的注意。
2013年是澳大利亚的大选年。当年,工党的陆克文东山再起,在党内挑战吉拉德成功,再登总理宝座。但在同年9月的大选中,工党落败,自由党-国家党联盟赢得选举,上台执政。
在2013-14年的捐赠者名单上,Zi Chun Wang(音译王子春)这个中国名字十分醒目,因为这个神秘人物是当年工党最大的“金主”,向工党捐赠了85万澳元。这笔捐款也是当年最大的一笔单笔政治捐款。这位捐款人在给选举委员会填的表格中留下的地址是中国国内某省会城市。
工党前五位捐款人中,4人有中国背景。与王子春的神秘不同,第三大捐款人周泽荣博士是一位知名澳籍华人,他是以自己的公司——侨鑫集团的名义做出捐款的。周泽荣是一位成功的地产商,在广州拥有众多房地产项目,他还涉足传媒业。周泽荣移民澳大利亚多年,与澳政坛主要政党都关系密切。在为工党捐款的同时,他也为自由党捐款。2013年自由党赢得选举执政后,总理阿博特专门安排时间在办公室会见了周泽荣。
此外,排名第四的Xu Jingui向工党捐赠40万澳元,排名第五的澳星集团董事长姜兆庆组织的“创业澳洲杰出华裔商业精英奖”捐款26万澳元。
一名正在调查华裔捐款人事件的澳大利亚记者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华裔社区进行政治捐款的情况以往也有,像周泽荣等人,长期与主要政党保持密切关系。而2013-14年度,华裔捐款情况比较突出,与陆克文重当总理有很大关系。
在澳大利亚,政党的募款活动很多,也不独在竞选期间才用。就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深陷执政危机的总理阿博特还出现在悉尼唐人街,参加本党募捐活动。记者此前曾观察过华人社团举办的此类活动。通常,活动以午宴或晚宴的形式,在饭店举行,捐款人以买宴会位子、甚至包桌的形式捐款。捐款多的可以被安排在主桌,与主要政党人物同桌吃饭、聊天,单独合影。而花钱少的只能与其他人一起,同主要政党人物照集体照。
记者听闻一则轶事。前总理吉拉德曾有一个募捐活动,规模有四五十桌。活动准备阶段,几个华裔商人听说后直接把四五十桌全部包下,把活动做成了他们与总理的专场见面会。
上述那位澳大利亚记者分析说,在华人社区也不乏一些捐款者“拉大旗做虎皮”,通过捐款获得与澳大利亚领导人的合影等“证据”,再拿着这些“证据”回到中国“秀”给他们在中国的商业伙伴看,用澳大利亚总理的形象为自己的信誉背书。
除了这些公开的募捐活动,政党高层其实还有一些更私密的聚会,可以向企业家开放,但是这种场合门槛更高,而且不是有钱就能参加,还必须有一定的人脉,能够搭上关系才行。
巴西华人对政治捐款有顾虑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陈威华、赵焱发自里约热内卢 去年下半年,正值巴西选情如火如荼之际,一位巴西北部的华侨向记者咨询:当地州长竞选连任,通过中间人与华人商会联系,希望能够捐款助选。这种事情华侨以前没有经历过,需要怎么处理?
原来,竞选连任的州长是阿拉伯后裔,得到了阿拉伯商会的大力支持。于是,阿拉伯商会负责人找到华人商会负责人,希望为州长竞选出把力,金额多少没有关系。
华人商会的负责人一打听:阿拉伯商会出资百万,华人商会显然凑不出这么高的金额,但是出钱少了或者不出钱,会不会将来有麻烦?因此,华人商会负责人陷入了两难境地。
竞选,表面上看起来,一人一票,自己做主,是一个很民主的程序。但是实际上,金钱能够发挥的作用很大。如果缺乏竞选经费,难以深入基层,候选人的拉票效果就大打折扣。因此,巴西四年一次的大选,除了拼政绩,募捐也是各个候选人十分看重的事情。
为北部某政治家竞选从事募捐的华裔负责人曾向记者透露,该州的两个州长候选人选前民调不相上下,接下来比的就是看谁的经费充足,能够深入乡镇拉到每一张可能的选票。他说:“许多偏僻乡村的选民其实不关心到底谁上台,你要是有机会去他的村子举行一场拉票活动,他就会把手里的票投给你。但是如果你没有经费前往那个村子,那对不起,你就别指望在他那的村里获得选票。”
几年前,一位侨资企业负责人向记者透露,每次巴西全国及市镇选举,他的企业都会向主要候选人进行捐款,尤其是执政的劳工党候选人,这也是巴西企业的通行做法。所以,执政联盟候选人的竞选经费,通常都会比反对党候选人的经费要充足不少。
2014年大选之所以胶着,在某种意义上其实也是在拼选举经费。据统计,竞选连任的总统候选人迪尔玛·罗塞夫共获得了3.18亿雷亚尔(1美元约合2.78雷亚尔)经费,而主要的反对党候选人阿埃西奥·内韦斯仅获得了2.01亿雷亚尔,罗塞夫显然比内韦斯更有财力开展拉票活动。
在这样的一种政治献金氛围下,在华人比较集中的圣保罗,华人侨团为华裔候选人助选成为天经地义的事情。2006年的大选中,华裔威廉·巫在广大华人的支持下,以11万余张的选票数当选,成为巴西政坛首个华裔众议员,一时被传为佳话。在他的四年任期中,威廉·巫事必躬亲,成为那一届众议员中提案最多的一位,工作十分努力。他也积极利用自己作为众议员的影响,为华人华侨做了不少贡献。
其实捐与不捐,都受巴西法律保护。为罗塞夫竞选捐款最多的某农工企业,最终还是没有办法阻止政府任命一位与该企业关系不睦的官员出任农业部长。而北部的华侨朋友告诉记者:尽管后来他们没有捐款,而州长又获得了连任,但是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照旧,没有受到来自连任州长的“政治迫害”。
加华裔捐款“看脸不看党”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陶短房发自渥太华 在加拿大,个人政治捐款是合法的,但只能捐给政党,不能指定捐给个人。
去年加拿大联邦政府改革了联邦选举法,原本个人政治捐款上限是1200加元/年(1加元约合4.87元人民币),改革后提高到1500加元/年,但工会和企业禁止向联邦、省级政党捐款;省、市两级的规定则因地而异。
传统上,加拿大华人的平均收入状况在少数族裔中属于比较好的,但他们给人的印象,是更关心自己的生计、工作、买卖,而对政治不愿过多关注,因此华人在政治捐款方面手笔也相对较小——至少和慈善捐款相比较为“寒酸”。
尽管如此,正所谓“江河不捐细流,泰山不捐霄壤”,政党和政治家也不会放过任何募捐的机会,煞费苦心地争取华人社区政治捐款。他们在华人社区吸收募捐的办法主要有下面几种:
媒体和网络广告。主要政党都会在媒体、网络上不厌其烦打广告争取募捐,因此一些华文媒体上也会出现“洋政治家”的名字和身影。在加拿大华人较多的选区,即便毫无华裔血统的政治家往往也会起一个响亮的中文名字,如温哥华市长罗品信是白人,前卑诗省长杜新志是印度裔等,其目的之一,就是便于在华人社区募捐。
募捐信。如果某些华人主动或凑巧参加过某些政党、政治家的活动,并留下电子邮箱,就可能定期收到以政党或个人名义发来的劝捐邮件。笔者参加过卑诗省新民主党的一次活动(实际上参加的是当地中文媒体活动,但那次活动是和该党合办的),此后每周都能收到一份以上该党的劝募信。
赶场走街。碰上一些特定契机(如选举期间、各种华人活动节庆等),政党、政客也会密集扎堆赶场,不厌其烦,不辞辛苦,在现场赠送小礼物,散发各种资料,登台演说 、互动,目的无非为多拉选票、募捐。此刻正逢春节前,是华人社区、社团活动集中的季节,各路政治大军也抖擞精神,四处出击。
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政治家、政党和美国不同,他们募捐的方法很多时候并非直接“推销”,而是劝人入党,因为加拿大三级政党都收党费,而党费是政党、政治家的重要经费来源。不过政党从党费中提取支出有比例限制,不是想怎么用就怎么用的。顺便说一句,省、市镇两级,许多地方是允许不持有加拿大国籍、但持有枫叶卡(永久居民)的外国移民享有选举权(但不享有被选举权)的,因此省、市两级政党、政治家常常不厌其烦地劝尚未入籍的华裔移民参加他们的党,给他们捐款。
传统上华人重商,因此偏商的联邦自由党和各省自由党更受华人青睐,不过近些年这种情况有所改变,其它政党也开始注重吸收华裔候选人和党员,也因此拉到不少华裔的政治捐款。随着华裔日渐关心政治,华裔政治捐款数量也在增加。
不过加拿大华裔“看人不看党”的政治参与习惯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存在:不少华裔政治捐款者是看哪个政治家“脸熟”就捐款给该政治家所属政党,而对该政党的路线、纲领和倾向却并不那么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