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长沙窑

“在‘长沙市第二届民间十大收藏精品’评选中,我已进入20强。”
林安先生收藏的唐代“黑石号”沉船上的长沙窑——青釉褐绿彩花卉纹碗。 
 
林安先生收藏的唐代长沙窑——白釉绿彩狮型烛台。

 
年刚过,电力工程师、湖南省收藏协会常务理事、收藏家林安先生就传来喜讯。他告诉记者,他期待他的藏品长沙窑能成为长沙市“民间十大收藏精品”。
 
酱釉香炉、白釉绿彩水盂、青釉褐彩格言壶、白釉绿彩写意纹壶、青釉褐彩四头鸟形哨……在林安先生的两层楼藏品阁,层层置物架上摆着琳琅满目的长沙窑瓷器,宛若一个小型长沙窑博物馆。精美的器物透着历史的沧桑,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大唐盛世。林安先生笑着告诉记者,这还只是他收藏的一部分,光长沙窑瓷器,他就收藏了1000多件。
 
第一次玩收藏:
 
用半个月工资买了一个同治粉彩人物罐
 
“我与古董的缘分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林安告诉记者,自己创办的工厂需要卖掉废品的时候,恰巧他的一个要好的同学的父亲在废品收购站负责,一次他去废品店,发现很多准备作废铜处理的古钱币很漂亮,经同学父亲同意用废铜换了十几个,回家一查资料,吓了一跳,居然是几百年前的明朝和清朝的。喜爱历史的林安如获至宝,在办企业的同时也从此更加热爱古旧的物品了。
 
上世纪90年代,林安的企业略有盈利,林安就成了长沙古玩摊的常客。“那时,文物贩子在宝南街建设电影院篮球场摆地摊,每到周末,天不亮我就赶到那里,但因为旧货鱼龙混杂,我基本上多看少买,同时结识了很多藏友,学习很多收藏经验。”
 
“有次看到一个清同治年间的粉彩罐,爱不释手,就和摊主讨价还价,用25元买了下来,当时一个大学毕业生的月工资不到50元。”林安说,这是他第一次买古董。
 
后来,古玩摊搬到了清水塘,林安仍常去逛,收藏品也多了起来,明清瓷器、木雕、古旧家具等,凡是看上眼的,就是不吃饭,他也要想法攒钱买回来。
 
第一次玩长沙窑:
 
在望城收到几块长沙窑残片
 
随着藏品的增多,林安意识到,古董在历史价值、同一类藏品当中,年代越久,藏品越珍贵。于是,他开始关注明代以前的老东西。
 
“但知道长沙还有唐代的瓷,却是从专家的文章中看到的。”上世纪90年代末期,长沙窑只有博物馆和少数人收藏。为解读长沙窑的奥秘,林安去上海、北京、西安等地参观博物馆,并开始收藏长沙窑,且一发不可收拾。
 
1996年,林安在望城文物商店看到长沙窑残片,于是买了几块回家。
 
1998年,林安花三百元钱在清水塘地摊上买回一个修补过的长沙窑单色釉执壶。
 
1998年9月,印尼勿里洞岛海域打捞出的“黑石号”沉船上,发现大量长沙窑瓷器,长沙窑瓷在唐代是有名的外销瓷一时众所周知,作为收藏家的林安开始关注流落在海外的长沙窑瓷。林安和长沙窑收藏者们一起,像蚂蚁搬家似的去国外收购长沙窑瓷器。到目前为止,他个人收藏的各类长沙窑较完整的器物已逾千件,长沙窑100多种类型器物他基本都有,特别是印尼“黑石号”的碗,他收藏了很多。
 
第一次写专著:“新析”长沙窑
 
自从爱上长沙窑,林安就天天和长沙窑打交道,经过多年的摸索,他自有一套鉴赏长沙窑的经验和理论,就算是一块瓷片他也能识别。
 
“长沙窑大多数是釉下彩,画上去的图案在釉下,烧成成品后,图案看起来亮丽如新、光彩夺目,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古朴是长沙窑最大的特色。”
 
“古董是没有生命的,当你的心灵一旦和她融合,觉得她有了生命,有了灵魂,你就可以随她穿越时空……”为了和长沙窑“对上话”,林安几乎牺牲了所有休息时间。2011年,他的专著《长沙窑新析》出版,引发了一轮新的研究长沙窑的热潮。之后,他又着手研究长沙窑“海上陶瓷之路”对西亚、中东、非洲国家在经济、文化及艺术等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并开始重走长沙窑的海上陶瓷路。
 
2012年林安和几位长沙窑爱好者到唐代长沙窑“黑石号”沉船地——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考察。并在雅加达印尼国家博物馆、新加坡国立大学及东南亚许多博物馆和海外许多长沙窑收藏家进行了友好交流。促成了包括德国、英国、美国、挪威、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很多长沙窑的爱好者和收藏家来长沙考察长沙窑的发源地和进行学术交流。
 
“重走长沙窑‘海上陶瓷之路’是我的梦想。”林安说,他计划沿着“黑石号”的路线重走长沙窑“海上陶瓷之路”,了解国外对长沙窑收藏、研究最新动态,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唐代长沙窑,了解中华文明。
 
来源:长沙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