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模式的大学教育正在席卷全球,在许多国家大学学位也从稀缺品变成寻常的就业敲门砖。当我们欢庆越来越多人可以迈进大学校园的同时,大学教育本身却面临诸多质疑。在美国,学费与学生贷款猛涨的同时,教育质量却在下滑,让人怀疑大学是否真是育人之所,也质疑上大学的高昂投入是否值得。不断扩招的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大学毕业生制造者,每年毕业生比美国和印度相加的还多,在普惠大学教育的同时,是否也造就了学位的缩水或者教育的淡化。对美国大学教育模式的反思,亦是对中国大学教育的警醒。
“上帝将我们安全带到新英格兰之后,我们建造了房子,为我们的生活准备了必需品,为敬拜上帝建起便利之所,设立了公民政府,接下来我们渴望且寻求的事情之一就是促进学习,并且延泽子孙万代。”1643年由哈佛学院(Harvard College)发往英国募集经费的第一本大学筹款宣传册如是说。
美国对高等教育先行一步且持之以恒的热情使其拥有全世界规模最大资金最充裕的大学体系。所以其他国家纷纷效仿,将本国越来越多中学毕业生送入大学也不足为奇。但是正如本刊特别报道所述,随着美国式大学教育体系被越来越多国家效仿,越来越多人担忧如此巨大的资金投入是否值得。
美国方式
由美国创造的现代研究型大学是牛津与剑桥式大学和德国式研究所的合体,现已被全世界奉为圭臬。高等教育大众化始于19世纪的美国,20世纪扩展到欧洲和东亚,现已普及到除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之外的几乎所有地方。在20年里,全球大学入学率,即大学学生占适龄人口的比例,从14%上升到2012年的32%;与此同时,大学入学率超过一半的国家从5个增至54个。这一速度甚至超过对最终消费品如汽车等的需求增长(见下图)。对学位的渴望可以理解:如今这是拥有一份体面工作的必要条件,也是进入中产阶级的敲门砖。
广义上说,有两种模式能够满足如此巨大的需求。一种是欧洲大陆模式,由国家提供资金,全国大部分院校资源均等,地位相同。另一种是更加市场化的美国模式,私人和公共资助并行,办学出色且资金充裕的院校位于顶层,资金匮乏的则处于底层。
世界正朝着美国模式前进。在越来越多国家里,有越来越多大学在向学生收取学费。而且,政治家们意识到“知识经济”需要顶级的研究,因此公共资源正向少数享有特权的机构集中,打造世界一流大学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就某些方面而言,这样很好。正是有了最优秀大学的许多发现,这个世界才更加安全、富裕和有趣。但是成本在增加。经合组织国家在高等教育上的花费为GDP的1.6%,而在2000年为1.3%。如果美国模式继续扩展,这一比例仍将上升。美国在高等教育上的投入为GDP的2.7%。
如果美国在高等教育上的投入物有所值,那也不错。在科研方面可能的确如此。2014年,全世界发表的论文被引用次数最多的20所大学中有19所属于美国。但就教育而言,情况不甚清晰。美国大学毕业生在国际数学和读写能力排名中成绩堪忧,且仍在下滑。针对学业成绩的最新研究表明,45%的美国学生大学头两年毫无收获。同时,按实值计算,学费在20年间增长了近一倍。学生贷款接近1.2万亿美元,超过了信用卡债务和车贷。
这并不是说上大学对于学生而言是糟糕的投资。在美国,一个学士学位平均仍有15%的回报率。但是还不太清楚就社会整体而言,对高等教育越来越多的投资是否合理。如果大学毕业生赚得比非大学毕业生多是因为大学学习让他们的生产效率更高,那么大学教育将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应当对此需求更大。但大学生成绩之差却表明事实正相反。雇主的评价也证实了这一点。针对专业服务公司招聘情况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这些公司从最知名的学府录用毕业生并不是因为他们可能学到些什么,而是因为这些院校严格的选拔程序。简而言之,学生花费巨资可能只是为了通过一个非常复杂精密的筛选机制。
如果对美国大学的投资的确不值,那么为何会这样?主要原因是高等教育的市场运转不佳,正如医疗保健市场一样。政府奖励大学做研究,所以教授们倾力于此。学生们在院校里所求的是一张能打动雇主的文凭;雇主们感兴趣的主要是求职者所上过院校的选择机制。既然一所精挑细选的院校的学位价值在于其稀缺性,那么优秀的大学自然没有动力培养更多的毕业生。在对教育产出缺乏明确衡量标准的情况下,价格成了品质的代名词。更高的收费让好的大学名利双收。 来源:经济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