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息认知变迁看金融活动演变

金融活动的演变呈现出明显的信息认知及应用推进型特征,信息从数据资产到高价值资源的逐步演进,将最终推动智慧化金融形态的来临。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部信息认知及应用的发展史,基于信息的认知和应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社会活动。金融活动的演变,一样呈现出信息认知及应用推进型特征,并在信息革命的催化下引发革命性跨越式发展。
 
  信息开始标准化应用 金融手工作业时代开启
 
  在农业文明时代,信息的认知和应用主要是作为基础工具,用以记载、分享、交流和传播。受信息认知和发展水平的约束,早期的社会活动和交流主要通过面对面或书信的方式,信息传播扩散能力小,影响的范围小、远距离的交互性非常差。金融的发展和演变也适配着这一特征,低效的手工作业和近距离信息互动,体现出明显的地域金融和熟人借贷等特点。在这一阶段,我们可以看到早期的金融活动中非标准化的信息应用。如唐代的存款和代客保管钱财等业务,各种店铺都可以代客保管钱财。《广异记》里记载有一个叫三卫的人入京卖绢,有白马丈夫来买,“其钱先已锁在西市”;又记载有一位张公,有3000余贯钱存在药铺中。《逸史》记载有一位卢生存钱在一个波斯人开的店,一次就支取2万贯。由于当时没有支取寄存钱物的统一(或标准)“凭证”,收、存人之间就凭约定,靠信物或书写的凭帖支取。经常出现千奇百怪的信物,如上文张公向药铺取钱用的信物是一顶旧席帽,其凭据就是帽子上的私有特征“前所缀绿线犹在”,而卢生向波斯店支钱用的信物是私有的拄杖“此卢二舅拄杖”等。
 
  后期,金融信息应用逐步标准化、规范化,包括信息的标准化应用——度量交换、规格化票据;信息的防伪应用——形形色色的票据防伪加密;信息的运算处理——计算器(算盘);信息的记录和存储——规格化的账、簿、册等会计信息记录和档案应用等。
 
  以货币的演化和应用为例,最早使用的纸币——交子,其形成和发行即呈现出一个完整的信息标准化应用过程。北宋初期使用铜、铁钱,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各地区联系的加强,交易额越来越大,需要更为轻便的货币作为支付和流通的手段。开始出现由私商零散发行的形制不一的纸质交子,后由益州富商联合发行,形成一定区域的行业规范,实现了交子的形制统一。北宋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政府禁止私人发行交子,改为官办,在益州设立交子务,并于次年二月开始由政府发行官交子。交子用钢版印刷,三色套印,上有密码、图案、图章等印记做防伪之用,面额则按领用人所交现款临时填写,不限多少,兑现时,收取一定的手续费。正是对信息标准化和多重加密等的应用,使交子初具了纸币的完整形态,为纸币的不断演进奠定了基础。
 
  信息成为“数据资产” 金融信息化体系形成
 
  到了近代工业文明时期,出现了以蒸汽机、电气化、微电子技术为代表的三次技术革命。工业化要求的大规模协同、标准化作业、精准复杂运算,对信息的交互、处理、传输、存储等提出新的要求,信息技术不断出现革命性传奇,著名的摩尔定律“集成电路芯片上所集成的电路的数目,每隔18个月就翻一番”就是一个典型印证。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大型计算机系统、以太网技术等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推动着金融活动呈现出革命性跨越式发展。
 
  20世纪60年代,大型计算机系统诞生,其稳定性、安全性和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得到金融机构和大型制造企业的广泛认可和应用,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其他的系统可以替代;20世纪70年代,以太网技术的出现,快速推动着局域网的应用,开启了大规模协同应用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SWIFT(环球同业金融电信网络)投入运营,为国际金融业务提供了快捷、准确、优良的服务,全球各地的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使用它与同业通过交换电文(Message)来完成金融交易;20世纪80年代,个人电脑PC机开始大规模应用,网点的信息化工具全面升级;20世纪90年代,万维网(WWW)站点主页测览器发明,国际互联网迅猛发展……
 
  在信息技术这一强大生产力推动下,金融活动的范围、效率等较农耕社会时期有了极大的提高,先后经历了手工及专业金融机具应用阶段、网点单计算机运行及小范围局域网互联阶段、以及大型计算机应用、广域互联及数据大集中阶段。
 
  在手工业务阶段,主要依托纸质凭证单据和账簿等提供服务,柜面业务低效运行,遇到跨地域服务时,不管是采用信汇(邮递或自带,旅程都很漫长)或电汇(电报形式,速度较快),结算的时效性都很差,严重约束着资金应用周转率,清算和对账更是一个需要跨年的漫长活动,同时还存在着很多常年对不清的挂账。
 
  到了单机应用和局域网阶段,数据处理和工作效率极大提高,但数据交换的范围仍局限于很小的联网范围,金融服务能力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提高。
 
  直到大机应用、广域互联、数据大集中的阶段,信息化的飞跃带来金融服务的革命性变化,电子货币、电子交易、大规模数据处理、远程实时数据交换、自助设备等纷纷走向前台,金融的核算体系、清算体系、信用和风控体系全面实现数字化管理,依托信息应用的金融创新不断产生,出现了纸币与信用卡、电子钱包等各信息形态货币并行使用的现象,在一些特定的情景下,电子货币甚至呈现出取代纸币的趋势。人们的金融活动也越来越多地脱离开实体网点,转而采用电子支付、数字签名等方式实现。这些创新型应用推动着传统金融向现代金融快速转变,形成了全新的金融信息化体系。
 
  金融信息化除了带来业务形态的改变,金融活动也被以数字的形式全流程地记录和存储下来,这些数据完整反映了金融业务的全生命周期。至此,信息及应用已不仅仅是一种生产力,信息更转化为金融业至关重要的一种“数据资产”。
 
  信息成为高价值资源 金融智慧化形态将临
 
  随着信息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愈加深刻,人类社会开始迈入全新的信息社会时代。就像土地之于农业社会、能源之于工业社会,信息进一步成为比土地、能源更重要的高价值资源,各领域都将围绕着信息资源的掌控、信息资源的开发、信息的传播推广等活动迅猛发展。
 
  在信息社会,最具创造性的革命就是互联网和智联化,以互联网为基础,越来越多的手机、移动设备、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感知设备等加入到互联网中,这些智能设备与互联网的融合,将形成随时随地、无所不在的智能感知和应用。人们的生活也逐渐融入网络,每一次的行为和活动,都不再象是过去传统世界中的样子,发生过,又消失了,而是由云存储和网络记录着一切。在“互联”、“智联”的基础上,智能化大数据采集,智慧化分析判断,以及智能式的响应,推动形成了综合智慧能力的整合和演进,信息应用也将呈现出全新的智慧形态,它所形成的力量是不可比拟与想象的,一个万物智联的时代正在来临。
 
  最近网络上流传着一个关于“智联采集、互联汇聚、客户画像、行为趋势分析”的经典段子:客户打电话订购披萨,客服人员仅凭一个电话号码(会员标识号),不但立刻获知了客户的基本信息,而且还通过客户既往的行为信息,了解到客户的健康状况、饮食偏好、家庭组成等综合情况,进而给出个性化十足、针对性极强的点餐建议。在支付和物流环节,客服不但对客户的支付习惯一清二楚,更实时掌握着客户信用的变化情况,根据GPS定位和交通移动轨迹信息,客服知晓了客户正在使用的交通工具和现在的位置,最后综合信息给出了最佳建议。
 
  或许“订披萨”故事的部分场景在今天看来还略显遥远,但现实中已经开始出现多渠道的智能采集、数据汇聚等行为,大数据分析服务也开始了大规模运用。如蚂蚁金服正在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对信用进行量化评分,芝麻信用作为个人信用评分产品开始公测,凭借电商交易数据和蚂蚁金服的互联网金融数据,其动态的信用评估已开始引入更多的应用场景并为其提供支持服务;同样的,车联网应用正在记录并积累着车辆数据,同时也在记录和积累着驾驶员的驾驶行为数据,有违常理的驾驶行为,不但被统计分析为违规,更会影响到对驾驶人的安全行为评价和保费系数评估。在更多的金融实践中,繁多的“互联网+”应用创新,使传统的服务边际逐渐消失,交易成本不断下降,大数据应用化解着传统意义上的信息不对称,强化着金融风险管理和定价能力,金融资源的配置效能大幅提升。
 
  在以“互联”、“智联”为基础形成的“大数据”信息时代,社会信息在急遽膨胀的同时,也会形成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如高附价值的信息被淹没在急速增加的海量信息中,如何挖掘获得这些信息的价值?这就要求信息的应用要更加智慧化。在智慧化应对的挑战下,当前以金融信息化为基础的金融形态也将势必演化为智慧化的金融形态。智慧金融将是随时随地、无所不在、随需应对的金融服务,货币将从纸币、电子货币进一步扩展到虚拟货币(现在的虚拟经济已经引发了真实的货币交易,如Q币、比特币等的发展);支付行为也将更多地向移动支付、储值商店等扩散,随着NFC(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的推广应用,越来越多的NFC支付设备(NFC手机、NFC支付终端)将投入应用,甚至会出现依托生物技术(人体识别)的支付技术。在智慧金融中,数字业务能力将成为核心,对客户的智联感知能力、大数据价值发现能力、智慧金融服务能力,将彻底改变金融的组织形态和业务形态,我们即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智慧金融发展时期。 
 
文/赵成刚 中国银行业协会系统服务部主任,本文原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1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