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咒:全球最大医院群 依然看病难

其实,大医院的无序扩张,才是“看病难”最关键的原因。
 
在中国,我们聚集了世界上超级医院群。另一个很蹊跷的现象是,越是超大型医院看病越难。可见,大医院并没有解决病人“看病难”问题。
 
很多业内的人都明白一个这样的道理,“看病难”其中一个关键的因素是分级诊疗没有实现,即病人的分流没有分层分级进行。最突出的问题,大医院里常见病的病人挤占了疑难甚至危重症病人的医疗空间,导致彼此之间都“看病难”。原因并不在病人,任何人治病的终极目标是“治好病”,毕竟病人都是冲着看病治病而来。
 
分级诊疗是为确保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规范运行,切实减轻城乡参保居民医疗费用负担,引导城乡居民根据病情需要,合理、有序地选择医疗机构就诊的一项制度措施。重点是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医院(包括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县级公立医院、区级公立医院、二级甲等及以下医疗机构、民营医院)治疗,疑难病、危重病在大医院(包括三级医院)治疗,形成了“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理论上讲,分级诊疗是缓解“看病难”的有效手段。
 
现实却很残酷,病人大多不愿意根据病情在对应的医院就诊。原因很多,一是基本药物没有得到保障,看病拿不到相应的药;二是设备条件难以支撑,无法获得准确的诊断;三是医生能力有缺陷,技术水平达不到要求。当然还有病人对大医院的盲目崇拜与追求等,都是病人流向大医院的原因。
 
其实,大医院的无序扩张,才是“看病难”最关键的原因。现在,3000到10000张病床的医院已经比比皆是了,规模的扩增并没有消减不断增加的病人。
 
首先,巨大的医院规模吸引了区域内顶尖的专家,庞大的规模有足够的空间聚留足够的人才,资源聚集后的并发症就是垄断。从人才与学科的影响力来看,90%以上的专业委员会主委都是由大医院的专家“把持”,国家级的重点学科85%以上都聚集在大医院,尤其是大都市里的大型医院。大医院垄断了专家,垄断了技术,进而垄断了病人资源。
 
其次,基层医院拔尖的人才,很容易被大医院“虹吸”过去,人才空缺是导致小医院艰难的绝对因素。无论是待遇还是专业影响力,基层医院远远不能和大医院比。就目前医疗行业来看,一个专家的“专业寿命”可以延续到65至70岁之间,甚至更长。而医生成名往往在45至50岁之间,只有“登陆”大医院,其专业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就成倍地增长。人往高处走,这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在医院则更加言之凿凿。
 
第三,大医院的规模不断扩张,就意味着他们要从增加的病源中获得回报。新增的病源并不都是分级诊疗中规定的病种,相反,超过50%的是常见病和多发病,也就是医学上所说的A、B型病例。大医院在“虹吸”基层拔尖人才的同时,也将基层的病人同步“虹吸”过来了,病源的聚集致使“看病难”进一步加剧。
 
第四,大医院规模的无序扩张还打乱了分级诊疗的节奏。就目前大医院拥有的病床量来看,收治疑难危重症患者足足有余。扩充的病床只有抢占常见病多发病的病源,也就意味着他们要与基层医院争病源,竞争的结果是本该由基层收治的病人也来到了大医院,让分级诊疗无可适从。
 
目前,各地大医院除了扩建自身规模外,还在努力说服当地政府建立医院集团或集团化经营。优势资源将进一步聚集,垄断也就不可避免了。如果不加以限制或没有有效的配套政策措施,“看病难”还将一直陪伴着国人纠结下去。来源:新医改评论作者:陈年谷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