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领导请上级吃饭要经费:多喝1壶酒增加10万

记者在某团采访期间,营房股长直倒”苦水”——4年间,营区面积增加数倍,营房管理费执行的却还是多年前的老标准。今天这里屋顶漏水,明天那里电线老化停电,保障人员左支右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国家耗费巨资配发的新型主战装备列装近5年,却因库房建设的保障经费跟不上,大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新装备日晒雨淋。”某部装备部门负责人心痛地谈到,”省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傻事何时能休?”

两件看似无关的事情背后,其实隐含着我军建设一个共性问题:保障资源配置不科学、不合理,矛盾十分突出。

“为给战斗力建设争取点资源,唾沫说干了,电话打爆了,腿肚子跑细了。”一位师长感叹道,”曾经,遇事不是找法,而是找关系、找门路,成为一条获取各种资源的捷径!”在三军部队调研,官兵们给记者列举了资源配置中的诸多乱象:

——办事靠协调、成事靠关系、公事靠私交。一位团主官给记者讲述一件往事:几年前,为了改善单位年久失修的营房设施,他和几位团领导带着机关人员到上级机关跑经费,前后花费大半年时间处理各种关系,最后钱总算是要到了,可驻地的雨季也过了。一位部队领导也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为协调保障经费,他请上级相关部门人员吃饭。”多喝一壶酒增加10万元”,对方一句半真半假的戏言,让他硬着头皮几次”拎壶冲”,连喝几大壶……

——有的职能部门资源配置”想当然”,一厢情愿”拍脑袋”。某基层单位驻扎在高寒缺氧的高原地区,并不具备蔬菜种植条件,而上级有关部门却脱离实际花大价钱补贴连队种大棚蔬菜,其实用这些钱请地方供应商送菜上门都绰绰有余。官兵们希望,这种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以后别再干了。

那么,资源配置到底为什么难?难在哪?第二炮兵某基地政委汪利平告诉记者,法规制度不健全、不科学,导致个别人在资源配置中滥用权力,令不少本应该按职责办好的事情”不办正常、办成了是恩赐”,资源配置中的”权力私有化”现象不容忽视。

打几十个电话也不如管事的一句话;有些扯皮的事,领导一过问,马上”意见统一”了,办起来甚至”不过夜”,先落实再补程序。

几年前,某团从摩托化步兵改编成机械化步兵,然而人才、经费、保障等一大堆问题没有人帮助解决。为完成上级赋予的作战训练任务,他们只好打政策的”擦边球”,拆东墙补西墙,官兵们颇有怨言。

后来,问题解决了,过程却很有戏剧性。上级一位领导到团里调研,对部队的痛处、难处感同身受,他一个电话召来机关相关部门负责人,大家现场表态,管钱的给钱,管物的给物,管人的答应尽快调配几名骨干来……

早该解决却长期没能解决的事,在几分钟内”一揽子”解决了。提起此事,这位团长十分感慨:基层跑断腿不如机关一张嘴,一个重要因素还是”人治”思维,资源没有按战斗力急需配置。在调研中,许多官兵大声疾呼:部队现代化进程加快,资源配置中无法可依、无规可据的现状必须尽快改变!

“资源是块蛋糕,它的大小是固定的。怎么切,先给谁,给多少,这里面的道道不少。上级要搞好协调统筹,增强科学性。”一位旅政治部主任对记者说。

他以基层网络建设为例:一个部门发通知要求专人专款,一定要把网络办好用好,可这个通知到另一个部门就被卡住了,该部门说”编制是法”,怎么能随便增加人员?随后,机关在清理超编人员时,又把办网人员给清走了。你来我往间,仿佛在玩一场游戏,大大损害了法规和文件的严肃性。

如果红头文件与法规制度打架,资源配置就会陷入两难悖论。记者发现,在资源配置的路上,”肠梗阻””断头路”是如此之多,渗透在部队训练、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导致基层官兵常常左右为难,不知该如何是好。

这些现状清楚地表明,我军资源配置的法治化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缺乏统一的配置标准,资源配置主观性、随意性过大,职能部门权力边界不清、监督问责机制缺失……

“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追责机制来约束,一些掌握资源配置权力的部门和个人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得不到有效纠治,其结果必然带来权力寻租,从而滋生腐败。”长期研究我军法制建设的一位专家认为,”当各种资源不再围绕战斗力进行配置,而是围绕部门或个人的利益打转转时,就会逼着大家办事托门子、找关系,败坏了部队的风气。”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的一则新闻,格外引人关注——2015年中央财政国防预算支出为8868.98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0.1%。如何管好这块”大蛋糕”,保证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是当前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不能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采访调研中,有许多官兵呼吁,尽快健全完善资源配置的法律法规,采取有力举措管住”切蛋糕”的手,避免资源配置的权力成为个人”私产”!(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