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3期:《王治洪画展》醉美东京

应日本中文导报社、中华新闻社之邀请,今早作为开幕嘉宾在东京银座3丁目セントラルミュージアム出席了《醉醒由他——王治洪画展》,并且在开幕式上代表中国文化研究会、央视微电影《中文》频道作了发言。

《醉醒由他——王治洪画展》的开幕式不仅在东京的艺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也是近年来,中国画家在海外展示中国文化一个成功的标杆,难能可贵。在王治洪的画展中,让我看到了二个特别值得赞美的亮点,第一,是中国著名画家王治洪先生作品的笔精墨妙,神采飞扬。虽然我是第一次欣赏王治洪先生的原作,但他的书画作品,既有西画、雕塑的色彩、造型及雄浑壮美的乐章节奏,又有传统文人的笔墨情趣。不独善画而复工书,六彩之中,擅重彩的张扬与水墨的浅斟低唱,浓淡相济,三品之中,堪称臻逸。令赏画人对之心旷神怡,俗蠲意适,盖有独造之能事。

 第二,是让我看到主办机构的用心良苦、匠心独具。无论是策展思路到展出格局乃至开幕式的流程安排,面面俱到。最大的表现了王治洪先生作品的艺术情怀和审美境界,为中国著名艺术家展现于国际舞台,造就了一个艺术自由、心灵自由、以中国文化安顿生命的重要生存形式。

以下是我在《醉醒由他——王治洪画展》的发言,不知您读后,是否与我一样的感想。

我在王治洪画展开幕式上的致辞:

中国传统绘画,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注重技法规律,造型语言具有明显的程式化的特点,以山水画为例,讲究皴法,如斧劈皴、披麻皴、解索皴、雨点皴种种不一而足。为了风格的谐调,还要尽量避免某些皴法在一张画上混用,形成了很多禁忌,便形成程式化、规范化的传统。这种倾向自清代对“四王”复古艺术的提倡,转抑临仿,愈趋愈远,使中国画几乎走向僵化的死胡同。

 对于一个以专攻雕塑和工艺美术的王治洪来说,显然没有这么多的禁忌,更不会格法所囿。石涛说:“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就是说在总结规律性技法之时,还要参以权变,法而能变,才可能是表现“天下变通”之大法。石涛又主张天地山川万物皆“陶泳乎我”进而追求自己的心灵与天地山川共呼吸同脉搏,故山川中表达的也是画家的主观精神。

 “透网之鳞”是古人用来形容突破樊篱和挣脱束缚的大家,在中国画艺术史中,确乎有天资超迈的人物,得臻此境。而今天画展的作者王治洪先生,就是位能突破规范,不为法囿,以强烈的个人风格脱颖而出,以“意”“趣”来创作的杰出画家。

我从事人体工程学研究以来,与中国当代顶级的画家有过非常多的探讨和研究。在与老一辈画家中的刘海粟、吴作人、关山月、黎雄才、石鲁、朱德群、谢稚柳及中年画家范曾、王西京等等交往中,坚定了自己对中国画解读和评价的思想。在画展之前,我并不认识王治洪先生,当我接到《中文导报》邀请,要我在《王治洪先生画展》讲话时,我才赶紧在网络上搜素王治洪先生的作品。未见其人,只能从其作品图片上来解读。

王治洪先生的作品,能达到如此优游自在的境界,是非常可贵的。他和中国画前人传统的关系,完全建立在一个传承关系上,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他这种传承是建立在自己心灵的完全自由、自主和对传统模式扬弃的基础上。因此无论是在客观世界的表现上、主观意境的创造上,或者是笔墨技法的运用上,他的画表现出对传统艺术精华的择取是充分、大胆并有所取舍的,因而表现出十分的从容不迫和我行我素的心态。

王治洪的画中,有大气、宁静、清幽与自然的韵味,同时也呈现出活泼生动的气息而充满个性。让我能体验到潜藏在画中的是强烈的情感,是他对中国文化的挚爱。恽南田曾说:“妙在平澹,而奇不能过也,妙在浅近,而远不能过也。妙在一水一石,而千崖万壑不能过也。妙在一笔,而众家服习不能过也”。王治洪的画即使在技法表现上也体现出生动活泼不拘一格的特色。他的一些作品的表现语言一简再简,简到不能再简,却从不使人感到枯索、单调,应该说已经达到美学的至高境界。

审视王治洪作品的取景与布局,极少受传统范式的束缚,较少全景式或鸟瞰式取景,较少精雕细琢的刻画。但他那不太大的画幅却由于描绘对象的单纯、直接和独特,而充满了绘画语言的直观生动性,从而避免了传统中国画公式化的构图。

今天除了恭祝中国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中文导报社、中华新闻社共同举办的“王治洪画展”成功,同时也借此机会,给所有朋友一个推荐,在当代著名中国画家名录里,王治洪先生是个不容失却的大家,他的作品一定会成为您藏品中的新宠,且能传世。

 

李建军于

日本东京セントラルミュージアム

2016年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