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2期:因为敬神驱邪的震撼

在日本的文化中,“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比如茶道、艺道、花道、书道、剑道、棋道、柔道和空手道等等。日本文化源自于中国的释家、儒家、道家文化,由此日本人在很早就接受了“道”的“思想体系”,“道”被认为是高于“技”的存在。在“道”的之外,日本还有很多传统技艺与被称为“道”一样,对我来说,都是我探索的选题,比如说日本的太鼓乐。

太鼓,是日本的代表性乐器。太鼓的形状有大有小,形状好像啤酒桶。鼓身用榉木做成,两面蒙上熟牛皮,直径从30厘米到超过1米的宽度。太鼓的起源已不可考,但普遍认为最早起源于中国。在日本文化中,日本人是用太鼓来驱赶病魔。同样也被用来迎神,不论是宫廷、战争、歌舞、能剧中都有太鼓的影子。

太鼓的演奏,在传统中有着宗教意味,带着对神、对天、对自然的礼赞和敬畏。时至今日,太鼓演奏依然保持着严谨的古法,鼓手赤裸的身子,仅着日本传统的“褌”(白色的兜裆布),呈现出一种对最纯粹的原始,白色的褌也代表着对神灵的纯洁。隆隆鼓声中透着来自天、地的能量。

这次到日本,由于时间的关系,未能去采访日本的鼓乐,多少有些遗憾,但从我的理解来看,日本的鼓乐与中国的鼓文化同源而异流,有着同样的底层核心思想。以中国传统打击乐器为主题的“鼓文化”是一种古老而神奇的艺术形式,文化内蕴极其深厚。作为一种声音传播的工具,鼓具有祭祀、敬神、驱邪、乐舞、警示、战争等诸多作用,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影响广泛而深远。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是用鼓这样一种发出特殊声音的响器,向天地神灵传递信号,以起到迎神驱邪的作用。

中华民族祖先轩辕黄帝“九擂夔鼓擒蚩尤”,史载“黄帝伐尤,玄女为帝制夔牛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连震三千八百里”,黄帝率部队与蚩犹大战时,擂起这种特别的鼓,连擂九通,声震数千里之外,天地为之变色,蚩尤部队丧魂落魄,遂克伏蚩尤之党。胜利后,黄帝又作了一部《棡鼓曲》以示庆祝,鼓声激越雄壮,气势万钧。

鼓在中国文化中,一直被尊奉为通天的神器,作为祭祀的器具,作为人与神沟通之媒介,也是人与自然间交流之象征物,被广泛应用于诗、乐、舞以及各种仪典中,受到历代帝王的重视。几乎每一朝代均有专职之司鼓人员,如周代有“鼓人”掌管鼓类,汉代有鼓吏,汉唐有鼓吹署,宋设有鼓院、鼓司,明清则设有钟鼓司等等。

古代的礼、乐都离不开鼓,周代时,制定了一套鼓乐的制度。鼓为八音之首,在音乐演奏中居于指挥地位。鼓与舞关系密切,语言学把舞蹈解释为:“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舞蹈之美首先在于人体动作的节奏运动,而鼓,也正是以节奏表现为主要。这一共性,恰是鼓与舞结下不解之缘的根本原因,以至人们总是将鼓与舞结合起来审视,以鼓来命舞之名,并由此创造出诸多常用语汇如:“鼓舞”、“鼓之舞之”、“鼓舞士气”、“欢欣鼓舞”等。

古代重视礼乐文化,君子通过鼓声可以修身养性,以至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鼓有报时、报警的作用。作为报时的大鼓又称“戒晨鼓”,常放置在城池的鼓楼之上。如北京鼓楼上的大鼓与钟楼一起,成为元、明、清时北京全城报时中心,“暮鼓晨钟”使全城有序可循。鼓楼二层上置鼓二十五面,其中,大鼓一面、小鼓二十四面,以代表一年二十四个节气。

当年鼓楼击鼓报时,有一定的规律。每晚七时“定更”,击鼓两通,共一百零八声,以后,每个更次都击鼓两通一百零八声,直至五更击最后的“亮更”鼓。显然这种古法已经荡然无存了,为此,我在2012年12月为北京的三山五圆规划设计了“香山鼓”项目,取义就是“上风上水上香山,鼓声鼓舞鼓礼乐”之创意。从而再续古都的天地灵气,让北京焕发出香山射鼓,激荡万邦之恢弘。

鼓在佛教寺院、道教宫观里,是最具标志性的礼拜法器,有着报时、集众、庆典和赞诵等等的作用。鼓楼的建造是有规范的,在殿前建造钟、鼓二楼,位于东面的是钟楼,位于西面的是鼓楼,这就是“东钟西鼓”或“左钟右鼓”,大鼓就悬挂于鼓楼之中,配合着钟楼的钟声,依律敲击。

说起中国文化的传统,似乎永远也讲述不完,但比起日本在文化的传承上,似乎值得我们去反省。日本的太鼓直到今天,依然是祭祀中的重要乐章。祭祀是人与神的互动,大家在一起欢庆。礼毕,鼓台就可以作为一个神灵驻扎的地方。我深切期盼,在中国文化的复兴中,让我们中国鼓也响起来,让鼓声发出洪厚响亮的声音,飘扬到世界,从而不断地撼动人心和唤起民众对中国文化的虔诚,回归天理和正道,驱逐一切邪恶,让中国人幸福、健康。

 

李建军写于日本福冈

2016年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