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齐全民科学素质短板

在前不久落幕的围棋人机大战中,韩国棋手李世石1:4不敌AlphaGo,以及线上线下众多的探讨分析,引爆了国人对科学的热情。

  

  但是,众多现实也在提醒着我们,我国全民科学素质仍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近些年,社会上出现的抢购板蓝根预防H7N9禽流感病毒、抢购绿豆养生等各种令人咋舌的“抢购风”,映照出了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亟待提高,也凸显出了提高国民科学素质的紧迫性。

  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科学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简称“四科一能力”。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科技已深刻地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公民科学素质已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先进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之一。

  正因为如此,2006年国务院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旨在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至今,这一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已经实施10年,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5年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了6.20%,比2005年的1.6%提高近三倍,比2010年的3.27%提高了近90%,实现了“十二五”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超过5%的目标。

  但必须正视的是,这个水平仅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有研究表明,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30多个发达国家,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最低都在10%以上,而我国目前仅为6.2%。”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决策咨询专委会主任齐让认为,我国全民科学素质整体偏低,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

  《瞭望》新闻周刊联合北京美兰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所做的“国民素质”调查显示,受访者认为公民科学素养差的主要表现为盲目信谣传谣(72.6%)和科学知识薄弱(66.5%)。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程。当前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公共服务很不均衡,农民、城镇新居民、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机会明显偏少。

  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东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科学素质水平进一步拉大,农民科学素质水平偏低、提高缓慢。调查显示,过去5年中,农民的科学素质水平仅由2010年的1.51%提高到2015年的1.70%。农民科学素质水平是制约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提升的主要因素和最薄弱环节。提升农村居民和西部欠发达地区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迫在眉睫。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对“十三五”期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实现跨越提升作出总体部署,并明确提出,到2020年中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落实《科学素质纲要》的最后五年,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任务将非常艰巨。因此,《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能否落到实处,关系到能否有效支撑创新型科技人力资源的产出,关系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为此,首先应完善机制。继续按照“国务院领导、各部门分工负责、联合协作”的工作机制,推动共建机制有效落实,形成“地方政府推动、多部门联合协作、社会和公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并将《科学素质纲要》的实施情况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目标的完成情况纳入对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中,使提高公民科学素质这项长期的“软工作”成为硬任务,以期取得实效。

  其次,要抓住关键。推动青少年、农民和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科学素质的快速提升。

  再次,还应加大科普力度。一方面,投入必须保障。2015年,我国中央财政科技预算支出为2587.25亿元,其中科普经费为19.16亿元,占科技经费预算支出的0.74%,全国人均不到2元。未来5年,应继续加大对科普专项经费的财政投入,特别是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社区等方面加大投入,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科普事业,形成多元化的科普投入机制。

  另一方面,人才不可或缺。在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叶培建提醒,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能把问题讲清楚的,变成科普的语言和传播方式就更难。“需要有这方面的专家和团队,也需要有这方面的专门群体。”

  同时,加快科普信息化建设,充分运用先进信息技术丰富科普内容、创新传播形式,满足公众的个性化需求。

■ 2015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了6.2%,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

■ 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30多个发达国家,这一比例最低都在10%以上

■ 我国全民科学素质整体偏低,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

记者/孙英兰 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