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是清代著名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随园老人,世称随园先生,浙江钱塘人。《子不语》是他撰写的一部笔记小品,共二十四卷。随园老人的巨著为何叫《子不语》呢?原来其中的内容是孔老夫子所“不语”的“怪、力、乱、神”,无论奇闻异事、奇人鬼怪,取材真实、行文流畅。其中卷十有一篇关于僵尸的故事,让我们获知了阴宅风水的重要。
在距今275年前的乾隆六年,山西芮城县发生僵尸为患的怪事。当时县城中有一座庙,庙内供奉着刘备、关公和张飞神像,当地人称之为“三神庙”,该庙的庙门长年用铁锁封闭,只是在春秋二祭的时候,才开门供人拜祭,但随即又关门紧锁。相传庙内有怪物作祟害人,为保地方平安,所以长期紧锁庙门,甚至连负责该庙香火的庙祝也不敢多留。
有一天的黄昏时分,有一位贩羊的陕西大汉路过此地,因赶的羊太多,不方便投宿旅店,也不便向人家借宿,看到三神庙规模不小,有足够地方给羊群休息,于是征求当地父老的同意,打开铁锁,推门带领羊群入庙内借宿一宵。
陕西大汉虽然获得当地父老的告知,知道庙内有怪物作祟,但自恃胆大体壮,也不在意。睡至三更,在睡意朦胧中,忽然听到有异声从神座下传出,随即“砰”然一声,有一怪物从中跳出,在黯淡的烛火摇曳中,看见怪物身长七尺,头面略具人形,两眼深黑有光,全身生满长长的緑毛,两手指甲长如鹰爪,一见生人,便即伸手向前直扑过来。
陕西大汉大惊,立即闪身避开,随即用手上赶羊的长鞭击打怪物,但怪物毫无知觉,伸手便把长鞭夺去,放在口中用牙咬碎。陕西大汉吓得面无人色,双脚酸软,但仍然奋力的半爬半走,仓惶夺路跑出庙外逃生,但怪物穷追不舍。危急中,他只能爬上高大的古树躲避,幸好怪物不会爬树,只能在树下急躁地不断跳跃及怪叫。结果一人一尸相持了半夜,直到天明鸡啼,怪物才恨恨然离去。
陕西大汉眼见怪物消失,又见路上行人渐多,才敢放胆爬下树来,并把夜里给怪物追逐的惊险经过告知街坊大众。众人听后议论纷纷,结果决定大伙一齐入庙观看究竟。众人走到神座下,发觉神座下的地板有罅隙,并且隐约有黑气透出,心知事有蹊跷,但始终不敢掘开石隙来寻探究,于是一致决定报官。
芮城县的县令知道此事后,亲自前往三神庙察看,在庙内视察一番后,命令衙差把神座移开,然后掘开其下石隙,向下挖掘大约一丈多深, 赫然发现一副腐朽的棺木,其中有一个僵尸,遍体生满緑毛,正是陕西大汉晚上所见的怪物,于是连忙下令用火烧尸。烧时僵尸发出啧啧怪声,并有腥血涌出,各人看得毛骨悚然。但自此后,庙内不再有怪物作祟。
人死了以后,灵魂究竟到哪里去了?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问题,但遗体如何处理,却是一个具体而实际的间题。古今中外,葬礼的仪式有千百种之多,但归纳起来大约可分为土葬、火葬、水葬及天葬等。而其中又以“入土为安”的土葬最弱普遍。中国自古就是农耕社会,所以中华民族对土地有着温厚的依恋,人死后,一定要把遗体埋葬入土始能安息。如果“死无葬身之地”,可说是人生一大憾事,非但死者不安,甚至连其后人也会受到影响。
中国文化是入土为安的选择,所以对于墓地的风水大有讲究,传统堪舆学说的主要观念是,首先要甄别墓地穴位的吉凶,非但对下葬的遗骸有所影响,更为深远的是对后人的运势、健康及财富发生作用。阴宅风水重龙、穴、砂、水。倘若符合“龙真”、“穴的”、“砂秀”、“水抱”这四个条件,而墓穴的方向亦无误,便是难得的风水宝地。先人遗骸葬在此穴、没有蛇虫鼠蚁的侵扰,得以安息其间。如果埋葬不得其所,误埋在凶地,例如养尸地、养蚁地及阴湿地等、先人的骸骨便难以安息,而子孙后人的命运也连带遭殃。
在传说中,养尸地是最恐怖的,遗体误葬在养尸地后,肌肉并不会腐烂。日夕吸收天地山川精华,久而久之,便会变成僵死,四出吸人精血,历代的笔记小说中,均有这类养尸地产生僵尸的记载,本篇摘录袁枚在《子不语》的故事,就是养尸地的真实写照。
李建军写于
中国人体工程学研究院
2016年9月15日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