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期:神秘的相墓术

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相宅和相墓的风水术,或者叫“堪舆”,有着极为重要的位置。风水研究的对象,就是宅地、坟地周围的地势、地形、风向、水流等等,并结合了人事的吉凶祸福。

华夏祖先在求得生存发展和与自然环境适应的过程中,掌握了营建房舍时利用日光测定朝向,使住屋在取暖采光方面,依向阳背阴的原则,在适应气候方面,取避风少风的地方,在挑选地利方面,多为临水靠山,所靠之山,是对着太阳的山坡。人们建造屋舍时,必须延请风水师(堪舆先生)占视、踏勘。据《尚书·召诰》说周成王在丰时,打算迁居到洛邑去,委派召公先去勘察宗庙、宫室、朝市的地址。这就是“相宅”的例证。后来人们将相宅的技法沿用到了相墓。

在中国文化的生死观中,人死只不过是生活场所的改变,由阳间转入到了阴间,在阴间同样需要吃、穿、住、行。所以必须解决好“住宅”问题,“住宅”的位置及周边的地理形势等均影响到死者能否入土为安。死者的魂灵在优雅的环境之中才能得到安宁,就会保佑阳间的子孙后代兴旺发达、荣华富贵。反之,其家人后代会遭遇灾难,甚至一辈子贫贱穷困、祸事连连。

相墓之术兴起于周代。到汉代的时候已成风气。晋人郭璞所著的《葬书》介绍了墓穴的吉凶、葬地风水的选择。确定了驾驭生气,生气乘风就会发散,临水便会止歇。所以必须使生气聚集,而绝不可以让其发散,运行到一定距离之后还应该让它马上停下来。又认为,山是龙的象征称为龙脉。由于山脉有各种各样的形貌,界定了龙脑、龙尾、分龙还是起龙。山也有等级的区别,因而被划定为来龙、祖山、宗山、主山。山与五行相配后,便成了金山、木山、水山、土山、火山。山之下是地,地又可以归类成福地、吉地、凶地、绝地。水也十分重要,这是因为它起着“拦截”的作用。概括而言最好的风水宝地,即上乘的山、地、水的结合。

历代的帝皇对阴宅凤水是深信不疑的,崇尚风水宝地。其中秦始皇从即位之日起,就开始营建陵墓。所建之墓也不同于楚王那样,全部集中在一起,也没有紧挨着祖上的坟墓,而是居于其阴多金、其阳多玉的蓝田山麓,并且使渭水改道曲行,东注北转。这是典型的风水格局。此后的帝王们,在选陵的堪舆中无不以此为标准。其中,最可靠的记载,是明朝由南京迁都北京之前的新陵址选择。

永乐五年,明成祖朱棣在迁都北京计划确定后,立即选派礼部尚书和风水大师赶赴北京,在北京的附近寻找“吉壤”。据说这支由礼部尚书和风水大师组成的堪舆团队,整整跑了两年多的时间,找了好几处地方:一是口外的屠家营,因皇帝姓朱,朱与“猪”同音,猪进到了屠户家一定被宰无疑,显然是犯讳,不能用。一个是昌平西南的羊山,但发现山后有个村庄叫“狼儿峪”,“猪”旁卧狼,不吉,危险,也不可用。一是京西的燕家台,但燕家与皇帝的死称“晏驾”谐音,不祥,也不能用。另一个潭柘寺,虽然风景好,但山间深处地方狭窄,没有发展余地,不广阔,更无法用。

最后,终于看中了北京西北郊昌平县城北边的一片空旷之地。该地东、西、北三面群山环抱,连绵耸立,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南面虎山、蟒山相对盘踞,有如天然门户。中间是一片平地,宽阔广大,土层深厚,很利于子孙的发展。温榆河从西北蜿蜒而来,青山绿水,交相辉映,景色优美,是块“风水宝地”。成祖听了汇报,看了地图,还不放心,又亲自跑去进行了仔细的勘察,最终敲定了他自己的陵地,这才满意而归。

很显然,注重阴宅和相墓术绝非帝皇的专利,普通老百姓并不忽视。宋代有位姓傅的秀才,早在他父亲健在的时候,就聘请了一位姓祝的风水先生来相墓。祝先生在傅秀才的陪同下跑了几个地方后说:“附近的那座山,房宿直穴,昴宿守水,上合天星,下有地气是块绝妙的好地,你要想办法买下来呀。”傅秀才不惜重金,买了下来。后来,傅秀才的父亲死了,傅家挖掘墓坑,风水大师祝先生不邀而至,看了一眼葬地后说:“壬午年你会生一儿子,儿子极有出息,要做大官,位至侍从,后辈子孙,更是春风得意。”壬午年,傳秀才果然得子,取名为“楫”。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傅楫官至中书舍人,龙图阁待制。

谈到相墓术,有说不完的故事。自从有了《葬书》这部风水学中相墓术的总结,才使相墓术在严格的规范中得以沿用和传承,在古代,凡是以相墓职业为生的人,奉郭璞为始祖。以我对人体工程学的研究,我们虽然已经进入到一个高度发展的信息时代,《葬书》中的相墓术,对今天依然有着参考的价值。

 

李建军写于

人体工程学(北美)策略研究院

2016年11月20日洛杉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