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2期:冬至大如年 祭祖且养生

冬至,起源于一次国家地理中心位置和城市规划的勘察。从此成了中国二十四个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节日。3000多年前,周文王第四个儿子,也就是武王的弟弟姬旦,因为辅佐武王东伐纣王,制作礼乐,天下大治,被封爵位为上公,所以被尊称为周公。就是他,在这一天用土圭法测影,确定了洛邑是国家的中心。

三千年前的一天,周公来到了到洛阳,用土圭法测得洛阳所处的地方是“天下之中”。周公有了中国的定位,然后他通过占卜,确定这里就是国家社稷的吉祥之地。《尚书·洛诰》记载了周公到洛阳之后,对洛阳周边很多地方做了仔细勘察,最后确定涧水东、瀍水西、瀍水东都是兴建宗庙社稷的好地方。周公在这次城市规划考察以及首都建设方案确定之后,又制礼作乐,制订了国家礼仪制度。

 

据记载,周代以冬季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日为新年的初一,因为这天是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是新的一年开始。《汉书》中记载:“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从周代到秦、汉,一直以冬至日当作大年初一。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新的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

冬至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气之一,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冬至是一个特殊的节气,又称为“至节”因为它是“阴极之至”、“阳气始至”,也是“日行南至”的节日。又由于冬至过后,新年就在眼前了,所以又有“冬节大如年”的说法,意思是说冬至的礼俗和年节相差无几。

冬至日,开始阳气生而君道长,是乱而复治之机。自古以来,上至朝廷、下至百姓,都在这天祭天、祭祖,把握着改运和养生的最佳时机。《东京梦华录》讲述了宋代京师最讲究冬至节,当天要换新衣服,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到明清二朝,冬至祭祖盛行。明代嘉靖的《江阴县志》记载:“节朝悬祖考遗像于中堂,设拜奠,其仪并依元旦。”在冬至祭祖是祀于家,祭于墓,仪式和规矩与清明和中元基本一样。

冬至是自然界阴阳更替的特殊日子,“至”者,极也。冬至这一天,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是一阳初生的重要时刻。俗语说:“冬至进补,春天打虎”,养生就是要保护初生的阳气,所以冬至前后是进补的时期。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以养生为诉求的独特节令饮食文化。天人合一不仅在时间上的合拍,也需要在地域上的吻合,而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产生了不同的冬至饮食养生文化。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的时候,北方匈奴经常来犯。匈奴中有叫浑氏和屯氏的两个首领,十分凶残。中原百姓对他们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叫“馄饨”,恨以食之。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所以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但身为南方的苏州人,过冬至吃“混饨”是为了纪念西施。相传吴越春秋的宴席上,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吴王没胃口,美女西施包出一种畚箕式点心献给吴王。吴王吃了很多,连声问道:“这是什么点心,如此鲜美?”西施有感昏君混沌不开,随口回答说叫“混沌”。为了纪念西施的智慧和创造,苏州人便把它定为冬至节的应景美食。

“冬至阳生,万物苏醒”,虽然还在寒冷季节,人们却已经感受到了春的气息。宋、元以来,潮汕人盛行吃甜丸。甜丸是用糯米磨粉和水搓丸煮成的甜汤,是冬至日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冬至丸,一食就过年”在潮汕地区,冬至这天一早,家中大人小孩往往围坐在竹葫或大盘子四周,各自提取事前用糯米粉和水搅搓成的粉团,以两只手搓成弹珠一样的丸子,叫“冬至丸”。冬至甜丸一般在天亮前煮熟,家人起床后,都要吃一碗“冬至丸”来“添岁”。

在台湾,至今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

从冬至起源和祭祖、养生的习俗中,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天人合一”世界观的具体体现,人们在节日中感受道德的力量,心灵得以净化,境界得以升华。除了体现人与自然协调外,更主要的是“天人合德”,“观天道以应人道”通过祭祖仪典达到与神明沟通,获得祖上的庇护,提升自身的运势,“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合于四时阴阳,人体就不会生病,顺从阴阳消长规律,才能使生理、命理、地理融合一体,幸福、圆满、健康!

李建军写于美国洛杉矶
2016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