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7期:清明时节谈丧俗

中国文化认为“死者为大”,所以在民俗文化中,丧事是一件要符合礼仪习俗的大事。在古代,遇有丧事前去吊祭,并向死者家属慰问,也是一种重要礼俗。古代称悼念死者为“吊”,劝慰生者即慰问死者家属为“唁”。丧事之家将死讯通知亲友称为“讣”,就是俗中称的“报丧”。

亲友闻讯噩耗,迅速前去吊唁,路途遥远而不能前去的,则要发信表示哀悼和安慰之情。《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上说,如果是至亲,“则应回信即往哭,不待讣之至。”丧事又叫“白事”,为表示对死者的哀悼,丧家的场面布置及穿戴以白色为主,另外是带有肃穆气氛的黑色。

所有吊唁者穿素服前去,忌穿红绿等色彩鲜艳及带纹饰之服,妇女不戴首饰。清代北京吊丧的礼俗是“男,冠去缨,著石青褂。女,去首饰,亦著石青褂。主人奉小孝,则受而佩之,男则腰絰,女则首经,非包头也,以孝布折一方胜式,簪之头上也。若朋友之丧,则冠不去缨,有花翎者摘下,只著石青长褂而往吊。”《红楼梦》第十四回,写贾家为秦可卿办丧事,北静郡王前去吊祭,也是“公事一毕,便换了素服前去。”

亲友临吊,孝子要稽颡答拜,即额触地叩孝头。吊丧者携带物品,祭幛、挽联,要写“音容宛在”、“老成凋谢”、“留芳百世”之类的词句。丧家办理丧事的银钱布帛之类的礼品,古代叫“赙”。另外祭奠死者的供品及香、纸等物,由吊丧者将供品摆在死者灵前供桌上,并点香,烧纸,对灵悲哭。《金瓶梅》第六十二回,写西门庆为他的妾李瓶儿办丧事的情节,细致地反映了宋明时期民间吊丧的礼俗。当的是“街坊邻舍,亲朋官长,来吊问上纸祭奠者,不计其数。”西门庆的亲戚们“各家都是三牲祭桌来烧纸。”在灵前“祭祀哭泣。”有个叫乔大戶的亲戚,抬来祭品如猪、羊及缎与亲朋在灵前上香、供祭品,然后跪下祭奠。祭毕,西门庆等还礼,让进大棚内筵席款待。

在入葬前一天的晚上,办丧事的家庭要陪灵,亲友邻里有的也陪伴的,称为“伴宿”。明清时节,南北方都有这种礼俗。与丧主关系亲厚者,还备办戏曲、杂技,为丧主的丧事增加热闹气氛、铺排场,有的是丧事之家自己操办,但这在当时就引起不少人的非议,认为丧事娱乐,于礼不合,清代顾夔璋曾写诗讽刺:“亲朋杂沓男女晔,笑声翻把哭声速,不情丝竹搅魂魄,灵鼗路鼓手空挝,此时棺中幸瞑目,任尔游戏贻亲辱。”对此,清代官府也屡次下令禁止,但效果并不明显。

出殡之日,亲友跟随送葬,叫“送殡”。殡葬途中,还有一项较为隆重的吊祭礼仪路祭,祭奠的亲友在灵柩经过的路上,摆设供品,吊祭亡灵。贵族官僚交际面广,有些人也借此与他们拉关系,因而路祭者多,仪式也相当讲究,事先在路上搭好祭棚,把供桌摆在路边,灵柩过时,路祭者焚香、奠酒,宣读祭文。《红楼梦》第十四、十三回宁国府殡葬秦可卿一节,反映了清代与高门府第有交情的贵族、官员们送殡、路祭的状况:“那时官客(指男性)送殡的有镇国公牛清之孙现袭一等伯牛继宗,理国公柳彪之孙现袭一等子柳芳……六家与宁、荣二家,当时合称为“八公”。余者更有南安郡王之孙、西宁郡王之孙、忠靖侯史鼎……神武将军公子冯紫英,陈也俊、卫若兰等诸王孙公子,不可枚数。堂客(指女性)算来亦有十来顶大轿,三四十小轿,连家下大小轿车辆,不下百余十乘,连前面各色执事、陈设、百耍,浩浩荡荡,,一带摆三四里远。走不多时,路旁彩棚高搭,设席张筵,和音奏乐,俱是各家路祭第一座是东平王府祭棚,第二座是南安郡王祭棚,第三座是西宁郡王,第四座是北静郡王的……(北静郡王)命长府官主祭代奠,贾赦等一旁还礼毕,复身又来谢恩。……刚至城门前,又有贾赦、贾政、贾珍等诸同僚属下各家祭棚接祭,一一谢过,然后出城。殡葬完毕,宾客们要陪同丧家之人至其宗庙去,主人痛哭,宾客劝慰。”

丧事后,丧家去亲友家道谢,叫“道乏”,道乏不光是丧事,凡因红、白之事向亲友邻里道谢,都称道乏。丧家百日之后,若脫去孝服再到亲友处道谢,叫做“谢孝”,因孝服在身时怕有的亲友忌讳,所以脫孝后去谢。

各地的丧俗非常繁多,这里仅仅是简说了比较典型的事例。

 

李建军写于2017年4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