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大致为两大类,一类是自己取的号,叫自号。取自号的大多数是文人雅士,这些人常常自己取个别名,来表示自己的情趣、志向、崇尚、性格,如唐代的贺知章,性格豪放不羁,自号“四明狂客”、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六一是指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盘棋、一壶酒、-一老翁,以此表达其旨趣。居士,有淡泊名利出世的意思,唐代李白号“青莲居士”,明文学家王慎中自号“遵岩居士”,清代学者“朱珪”自号“盘陀居士”。不仅文人爱自号,竟然连皇帝也有取自号的,如雍正帝自号“破尘居士”乾隆帝自号“长春居士、十全老人”等。人们尊重自号人的志趣,也往往以自号称呼他,宋代文学家苏轼,自号“东坡居士”,人们便称他为“苏东坡”或称“东坡先生”。
另一类的“号”是别人给起的,这类号比较复杂。有名望或有某方面突出才能的人,人们送他个美称,表示对他的尊崇和敬佩。如三国时的诸葛亮、庞统,被称为“卧龙”、“凤雏”,人们常把有计谋的人称作“小诸葛”、“智多星”。
由大臣给皇帝、皇后、皇太后等生前所上的赞美颂扬性的名称叫尊号,也称徽号。如唐玄宗在开元年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宋太祖赵匡胤,被尊为“应天广运圣文神武明道至德仁孝皇帝”这种尊号、徽号,开始称时字较少,每遇到国家有重大庆典,便续加,如清代的慈禧太后,最后加至十六字,为“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康熙皇帝的祖母则加至二十字,称:“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平时人们称呼她们,还是用最初的两个字,如“慈禧”太后,就是这种简称。
人死后所给予的号叫“谥号”。谥号是对某人一生所做的评价性称号,本来有褒有贬,但后来很少有贬抑性谥号,多为褒扬。尤其是为皇帝所上的谥号,完全是清一色的歌功颂德词语。如明太祖朱元璋的谥号为“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清康熙皇帝的谥号是“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在这众多的美好词汇中,有一个字最能体现其一生的功德,朱元璋的是“高”字,康熙帝的是“仁”字。皇帝死后还有“庙号”。庙号是他在太庙中受后人祭祀的称号,称“X祖”或“X宗”,也是美称,康熙帝的庙号是“圣祖”,圣是功德盛大、永垂于后世之义。新皇帝继位后,官员,百姓再称呼死去的老皇帝,就要恭恭敬敬地称他的庙号、谥号,如清代雍正继位以后的朝廷文武百官,在写公文奏章、言谈及士子科举考试答卷、著述等等,再提到康熙帝,都要尊称为“圣祖仁皇帝”。
官员死后也可得到温号,但必须生前具备一定的官阶品级及为官的业绩或功劳。官品低但有突出事迹者,经皇帝特别恩赐,也可得到谥号。必须经过一套严格的程序。以清代为例,先由礼部奏请皇帝,批准后,通知内阁,由内阁遵照皇帝谕旨中对该官员的褒嘉评语,拟出几个谥号,呈请皇帝钦定一个。凡直接由皇帝给出的谥号,称为“特谥”,特谥的谥号,都是评价较高者,如清代“文正”两字的谥号,都要经过特谥,在大清一朝,仅有辅导过太子的汤斌、大学士刘统勋、曾国藩等八人得特谥。“文正”谥号得之不易,是经过皇帝钦定特别赐予,因而得名被视为是名垂青史光宗耀祖的莫大荣誉,后人提到有谥之人,也常常用他的谥号作为敬称。如宋代的范仲淹,死后谥号“文正”,明代的王守仁谥号“文正”,后人尊称他们为文正公、文成公。他们的著作也分别以《范文正公集》、《王文成公全书》命名。清代官员士提到有谥者,往往以谥代名,如清末所称的“李文忠”、“左文襄”、“张文襄”就分别指的是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由官方朝廷所授的谥号为官谥。还有由门生、故友等所赠的谥号,称为私谥,如北宋张载的私谥为“明诚夫子”,私谥也是后人对受谥者的一种尊称。
以爵位、官职、做官之地、家乡地名做为某人的名字,也可以叫做“号”。如汉代班超封爵为定远侯,人称“班定远”,唐代诗人杜甫任过工部员外郎,人们也称他为“杜工部”,唐柳宗元在柳州任过刺史,所以也有称他为“柳柳州”的。以出生地、家乡地名授名号的,又叫称地望,如明初大臣刘刘伯温,浙青田人,人称“刘青田”。清代直隶南皮县的张之洞,称“张南皮”,力主变法维新的康有为,家在广东南海,所以被尊称为“康南海”、“南海先生”。
人们称呼具有褒美、尊崇意义的号,为了表达对某人的崇敬,因而这种号比他的字还要叫得响亮、用得广泛。如清初著名学者王夫之,不仅学问渊深,而且品德高尚,曾举兵抗击野蛮征服中原的清军。清统治大局已定,他便隐居石船山陋室,不与清廷来往,人们尊称他为船山先生,以至他的字“而农”反而不为世人所熟知。
李建军写于2017年4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