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2期:寿星的身世与做寿的民俗

中国文化自古崇拜星宿,而且名目繁多。其中最受人们欢迎的要数“寿星”了。只是你今天所了解的寿星已经失去了神味,更多的是人味了。寿星翁的形象往往是白须飘逸,长过腰际,最最显眼的那突出的脑袋,被制成了图片或者是造像,出现在各种画片、礼品盒上,大致与生日、祝寿相关的产品上,总能看到他逗人发笑的模样:身材不高,弯背弓腰,一手拄着龙头拐杖,一手托着仙桃,慈眉悦目,笑逐颜开。在人们眼中,他根本不是什么“星”,而是一位慈祥和善的长者,是一种吉祥的象征。

寿星又叫南极老人、南极仙翁。《尔雅·释天》上解释寿星,是“角亢也。”角、亢二宿,是二十八宿中东方苍龙七宿中的头二宿,所以郭璞注释说:寿星“数起角亢,列宿之长,故日寿。”司马迁认为,在西宫狼比地有一颗大星,叫“南极老人”,老人星出现,治安。老人星不见,兵起。唐代学者朱守节对此解释说“老人一星,在弧南(天狼星东南),一曰南扱,为人主占寿命延长之应,见,国命长,故谓之寿昌,天下安宁;不见,人主忧也。” 《史记·天官书》中司马贞也认为:“寿星,盖南极老人里也。

二十八宿中东方七宿依次为角、亢、氐、房、心、尾、箕,成苍龙之形。其中角宿有二颗星,以其似羊角,故名“角”,在东方苍龙七宿中如龙角;亢宿有四颗星,直上高亢,故名“亢”,在东方苍龙七宿中如龙头。现代天文学将此二宿划入室女座,其中角宿是一等亮星,很有名。在每年五月初的傍晚,出现在东方的低空,晚上七点以后就很清楚了。至于南极老人星,在船底座,是一等以上的亮星,因它处于南纬五十度以南,在我国北方不易见到。但在长江以南,特别是岭南地区,却很容易看到。尤其在二月份的晚上八点以后,它出现在南天的低空,周围没有比它更亮的星,所以很显眼。据说康熙皇帝在北京紫禁城里看不到这颗老人星,有一年特意到南京去登高眺望。

我国在周、秦时祭祀的寿星,就是南极老人星。到了唐代,朝廷命令所司特置寿星坛宜祭老人星及角亢七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东汉时,国家还将祭祀老人星与敬老活动结合起来,在农历八月祭祀老人星于国都的老人庙。同时,在这月对全国进入七十岁的老人,“授之以王杖。”所谓王杖是长九尺,上端有鸠鸟的为饰。鸠鸟,古人认为是“不噎之鸟。”意思是天下老人吃饭的时候不会被噎食。尊老敬老是我国传统美德,东汉时期把二者结合起来,是值得称道的。后世老人寿诞时,常送上老寿星作为礼品,可以说是这种民俗的流传。

寿星自周秦以降,历代皇朝皆列为国家祀典,至明代始罢其祀。国家典虽然被废除,但民间依然流行,南极仙翁的故事广为流传。如明代的《白蛇传》弹词,以后改为《雷峰塔》、《义妖传》,及后来的《三仙宝传》宝卷中,南极仙翁也就是寿星,作为一个好心肠的老神仙出现频频出现。

以《白蛇传》被改编成的戏剧《盗仙草》中,白蛇喝了饮雄黄酒,现出原形,许仙惊死。白蛇立即潜入昆仑山,盗取灵芝仙草,却斗不过鹤童、鹿童。南极仙翁对她遭遇十分同情,怜而赠以灵芝,救活许仙。在明代著名短篇小说集《警世通言》第三十九卷《福禄寿三星度世》中,也专门讲了南极寿星的故事。在元明杂剧中,《南极登仙》、《群仙祝寿》、《长生会》等,都有南极仙翁闪亮登场。在这些戏中,寿星的打扮是“如意莲花冠、鹤氅、牌子、玎瑨、白发、白髯、执圭。”同后来流行的寿星模样有些不同,当时还没有光脑袋,也没有拄杖。长头大脑门的寿星像是明末才被定型的,一直沿用至今。

民间常把寿星与福、禄二星凑成一个组合,合称福禄寿。他们代表着福运、官禄、长寿,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三位神仙。《西游记》第二十六回写孙悟空为救镇元大仙的人参果树,特地到东海蓬莱找来这三位神仙。猪八戒见到寿星时,叫他“肉头老儿”,还把自己的僧帽扣在了他的头上,拍着手大笑“好!好!好!真是加冠进禄也。”又骂他三人是奴才。八戒的意思是,如果不是人家的的奴才,怎么叫做“添寿”、“添福”、“添禄”呢?

在民间,年长者做寿时,在屋内正中墙上挂一幅画着福禄寿三星的中堂,两侧的寿联是“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或“名高北斗,寿比南山”。高寿者又常被称作“寿星”。显得特别亲切而又含有敬意。民俗中对祝寿也有很多讲究,如不到“二十不做寿。”只能说“过生日”。有些地方小孩到了十岁,也有老人给小孩做生日的,叫“爱子寿”。直到今天还在流行的“男不做十,女不做九。”因为“十”在有些地区方言中,与“贼”谐音,“九”与鸠谐音,不吉利。还有“四十做寿”,因为“四”与死谐音,要忌讳。寿辰之日,要吃“长寿面”。

 

李建军写于2017年4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