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华联社讯】1997年中国收回香港主权的时候,香港这个繁荣的金融中心似乎会成为外国投资者的大门,让其得以进入彼时基本封闭的内地经济。
20年过去了,内地对香港市场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外国投资者对内地的影响。
从内地交易员在香港股市的日益活跃,到赴港上市的内地公司不断增多,内地对香港市场影响巨大,而且预计未来几年也不会消散。
当年主权交接时,中国政府承诺在半个世纪内保持香港高度自治。如今50年期限尚未过半,香港越来越多地打上了内地的烙印──尽管面对上海等内地竞争对手的崛起,香港仍是亚洲领先的金融市场。
标准普尔(S&P Global)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Paul Gruenwald称,中国内地的影响无所不在。
中国内地对于香港市场具有重要作用的迹象之一是,基准恒生指数中重量级成分股的构成发生了变化。在1997年,恒生指数中最大的一些公司要么是当地大亨所有的综合企业,要么是传统的英国殖民地公司,例如银行巨头汇丰控股有限公司(HSBC Holdings PLC, 0005.HK, 简称:汇丰控股)。
当时以市值计算的10大成份股,现在只有汇丰控股一家还在榜上。20年前和记黄埔(Hutchison Whampoa)和长江实业地产有限公司(Cheung Kong Property)还是两家公司,之后合并为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CK Hutchison Holdings Ltd., 0001.HK, 简称:长和)。长和也是10大成份股之一。
现在,恒生指数由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China Construction Bank Co., 0939.HK, 601939.SH, CICHY 简称:建设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Industrial &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Ltd., 1398.HK, 601398.SH, 简称: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Bank Of China Ltd., 601988.SH, 3988.HK, BACHY简称:中国银行)等内地国有银行主导。这些银行也在上海上市。
中国内地的科技和电信公司也占了很大比例。拥有中国最大社交网络微信(WeChat)的腾讯控股有限公司(Tencent Holdings Ltd., 0700.HK, TCEHY, 简称:腾讯控股)在恒生指数中权重最大,为11%。
发生变化的不仅仅是最大的一些公司。运营香港股市的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Hong Kong Exchanges and Clearing Ltd.(Hong Kong Exchanges and Clearing Ltd. , 简称:香港交易所)的数据显示,在1997年,包括那些在海外创立的中国公司,在香港上市的中国内地公司在香港股市中的市值比重不到20%。
如今,这一比列已经提高至60%并且可能会继续上升,因为在香港新上市公司中内地公司的数量很多。高盛(Goldman Sachs)的数据显示,去年内地公司占香港首次公开募股(IPO)总量的比重达到92%左右,帮助香港连续第二年坐稳全球最受欢迎上市地交椅。
这一趋势引发了不少争议。内地公司通常会获得来自基础投资者的高额投资,这类投资者在一家公司进行IPO之前买入其股票,并承诺在几个月内一直持有。国企中国邮政储蓄银行(Postal Savings Bank of China Corp., 1658. HK, 简称:邮储银行)去年9月份进行IPO筹资74亿美元,其中80%的股票被其他六家公司认购,这些公司多数是国企。
基础投资者的参与让公司启动IPO变得更加容易。但批评人士称,这样的交易正在稀释香港股市的质量。
高盛首席中国策略师刘劲津(Kinger Lau)称,香港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内地经济增长的一个衍生物。
中国内地也在改变港股的交易方式。
近年推出的“沪港通”和“深港通”互联互通机制允许内地投资者通过该机制买进港股。海外投资者也可以相应地通过该机制比以往更加自由地买入内地上市股票。
虽然很多人在该机制开通之际预计外资将大量涌入中国股市,不过,所谓的南向交易、即来自中国内地的资金已经成为香港市场资本流入的重要来源。
根据美国富瑞金融集团(Jefferies)的数据,6月份通过沪港通南向净买入量测得的成交量几乎达到香港整体市场成交量的10%,接近两年半前该机制推出以来的最高水平。
分析师表示,反过来,内地交易员也在对哪类港股表现强于大盘产生影响。内地投资者通常会买进国有银行等大型中资企业的香港上市股票。
道富全球市场(State Street Global Markets)全球宏观策略师陆庭伟(Ben Luk)表示,港股的组成结构只会变得更加内地化,对内地的风险敞口也将日益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