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华联社讯】7月26日,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新华网论坛现场透露:故宫所藏北宋画作《千里江山图》将于今年9月在午门雁翅楼展出,尽管最终展览信息仍有待故宫博物院官方正式发布,但这一消息已经令众多在年初故宫展览计划中就关注此展的人感到振奋。
《千里江山图》,北宋,王希孟,绢本设色,纵51.5cm,横1191.5cm
在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中,有两幅诞生于宋徽宗政宣年间,一幅为世俗繁华的史诗——《清明上河图》,另一幅为锦绣河山的颂唱——《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于2015年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石渠宝笈”大展中展出时,观展人数众多,一时间“故宫跑”成为了一种博物馆现象。而《千里江山图》相较之下则略显低调,公开展出次数屈指可数:上世纪共展出过两次,一次在50年代,另一次在80年代末为配合《中国美术全集》筹备而开卷。自此,《千里江山图》近三十年来未与世人见面,直到2009年,才有过一次短暂的非全卷展示。2013年,在“故宫藏历代书画展”第六期展览中,《千里江山图》才迎来首次全卷展示。
《千里江山图》局部
《千里江山图》为绢本画,绢本中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有机物的保存本就非常困难,历经千年的蚕丝更是极易折断,且画卷上很厚的矿物质颜料,时间一长便极易脱落,这使得每次开卷展示都不可避免的会损伤画作原貌。在当前古画修复技术没有重大突破的情况下,对于开卷就会受损的《千里江山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保护,这也就是《千里江山图》很少公开展示的原因。
蔡京跋文
与张择端一样,《千里江山图》作者王希孟的生平及相关资料在史籍中也无记载。唯一可靠的记载就是此画的第一位收藏者蔡京在卷后的一段题跋:“政和三年闰四月一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载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千里江山图》局部
在《千里江山图》中,我分明看到一位美少年,他不可能老,他正好十八岁,长几岁,小几岁,不会有《千里江山图》,他好像知道,过了几年就死了。——陈丹青
由此可见,《千里江山图》大致是在政和三年(1113年)由时年十八岁的王希孟完成,王希孟本是画学里的学生,学成后被召入宫中的文书库。画学是北宋徽宗的一项绘画教育创举,此举旨在培养绘画人才,提高未来翰林图画院画家的综合艺术修养。这是历史上最早的宫廷美术教育机构,也是古代唯一的官办美术学校。而宋徽宗无疑正是这个学校当中最权威的老师,《千里江山图》可以说是徽宗师徒共同的“梦里江山”。
你看《千里江山图》的开阔,开阔得非常具体,如果把这幅画割成无数个局部,每个局部都可以是一幅画。这自成格局的景别,每一个景别,又有这么多详确动人的细节。——陈丹青
在这之后的很长时间里,有据可查的文字资料中似乎已经完全遗忘了王希孟,在存世的宋代绘画中也没有再看到其他王希孟的作品。直到清代,收藏家宋荦在一首论画的绝句中才再次提到了王希孟,诗云:“宣和供奉王希孟,天子亲传笔法精。进得一图身便死,空教肠断太师京。”并自注云:“希孟天资高妙,得徽宗秘传,经年设色山水一卷进御。未几死,年二十余。”
此画若真是王希孟在十八岁时所画,而他如若真是在创作完此画后不久就辞世了,我想他也不会遗憾。因为他降生在中国山水画的黄金时代,他在黄金时代只有十八岁,他在十八岁上得到了宋徽宗的亲自调教,如此这般,估计他也不清楚,怎么会画出这样伟大的作品。如果不是天赋,那就只能说是上帝握住了他的手,为他画下了这一片浩渺的江山。
元代李溥光于卷尾跋文
全卷系大青绿山水,主体部分用石青石绿,淡色渲染高空和水面,在山脚和半空露出绢的本色,顿显阳光灿烂之感,全幅构图景象开阔,取用传统的散点透视法,其构图属于北方山水画派的系列,以略带俯视的角度横向展开了全景式大山大水,气势宏大。主题分为六段,各段均以延绵的山体为主要表现对象,自然而连贯。或以长桥相连,或以流水贯通,使各段山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巧妙地连成一体,灵活地体现了“景随步移”的艺术效果,将不同视点的印象统一起来,巧妙地组织了空间。而其间的山村野渡、竹篱茅舍、庄园寺观、水榭楼台则各依地势,道路相通,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人物如蚁,但姿态分明;飞鸟轻轻一点,则水波荡开,渔舟游船荡曳其间,为画面平添诸多动感。难怪元代著名书法家李溥光在卷后的跋文中赞到:“予自志学之岁,获观此卷,迄今已近百过。其功夫巧密处,心目尚有不能周遍者,所谓一回拈出一回新也。又其设色鲜明,布置宏远,使王晋卿、赵千里见之亦当短气,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具眼知音之士必以予言为不妄云。”
乾隆于画上题诗:江山千里望无垠,元气淋漓运以神。北宋院诚鲜二本,三唐法总弗多皴。可惊当世王和赵,已评一堂君若臣。曷不自思作人者,尔时调鼎作何人。丙午新正月御题
《千里江山图》创作问世以来,由徽宗赵佶赐给了蔡京,后又归南宋内府,卷前有宋理宗“缉熙殿宝”印。到元代,为李溥光收藏,卷后接纸处有他在大德七年(1303年)的题跋。清初为梁清标所得,他自题了外签,又在本幅及前后隔水、接纸上盖有梁氏收藏印多方。此后,《千里江山图》便进入乾隆内府,作品中有乾隆的诗题及印玺多方,并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中。清亡,由溥仪盗出宫,解放后由国家收回,现今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章来源 中国美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