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华联社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简称IMF)在对中国金融系统的整体评估报告中称,中资银行的资本可能不够充足,难以抵御中国不断加大的信贷风险带来的潜在损失。
据周四公布的一份报告,IMF表示,中国银行业资产规模为34.7万亿美元,是中国经济产出(11.2万亿美元)的三倍,持有更多资本将增强银行系统,提高金融稳定性。
IMF称,中国应考虑未来12个月将银行风险加权资产提高0.5%-1%。IMF称,虽然中国大型银行资本充足,但中小型银行可能需要筹集更多资本。
IMF的评估称,中国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撑了无力生存的企业,中国银行系统以外的高风险贷款不断增加,散户投资者则普遍相信,中国国有企业的债务拥有隐性担保。
在中国今年采取行动控制债务并处理金融领域的高风险操作之际,举债成本攀升。IMF称,中资银行遵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简称﹕巴塞尔委员会)设定的全球标准,潜在资本短缺看似可控。但IMF表示,中国政府的去杠杆行动可能导致经济增长放缓程度大于预期,意味着银行可能需要比巴塞尔标准更多的资本。
该报告称,取消隐性担保(投资者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其持有的某些机构及其债务会由中国政府担保)有可能导致违约增加和银行的融资压力。报告还表示,随着信贷收紧和隐性担保取消,预计在此轮经济转型期有可能发生损失。
上述有关中资银行增资的建议是IMF对中国第二次《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inancial Sector Assessment Program, 简称FSAP)内容的一部分。FSAP是IMF对主要经济体金融部门进行的五年一次的评估。这次最新评估基于2015年-2017年9月期间对中国的多次考察访问,与IMF对中国经济的年度评估不同。
IMF对中国政府从2011年起采用巴塞尔协议的相关标准表示了赞赏;IMF在2011年对中国进行了首次FSAP评估。IMF指出,中国领导人今年将金融稳定作为了一项重点工作,由此可见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了金融风险。
驻IMF的中国执行董事金中夏称,他大体赞同IMF的评估,但也表示,中国已采取措施应对IMF指出的很多金融风险。他表示,中国拥有防止危机形成的工具。
金中夏称,中国央行不会允许任何流动性压力触发系统性金融危机,而且中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将有效处理任何无力偿债的问题。
中国金融系统越来越庞杂,其规模迅速增长,去年达到经济总量的近470%,2011年为263%。
资产管理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推出大量投资产品,公司之间互联日益增加,给中国金融监管部门控制风险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与此同时,国内银行对公司债务等高风险债务的敞口日益加大。据IMF的数据,截至去年底,公司债务与GDP之比达到165%。
尽管中国当前的某些动向与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情况有一定的相似性,但IMF提醒说,二者之间也存在不同。
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发达经济体银行之间的互联性越来越高,风险被推到金融系统的新角落里,投资者抱有银行系统大部分业务都有隐性担保的预期,认为决策者将被迫救助所谓的“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机构。
报告的第一作者、IMF货币与资本市场部副主任Ratna Sahay称,一个关键不同点是中国政府清楚地意识到了风险,正采取措施应对风险,而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情况并不是这样。
IMF在报告中总结了对33家银行压力测试的结果,这些银行的资产总额在中国银行系统占比达74%。报告称,测试显示,在严重不利情境下,中国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普遍存在资本严重不足的情况。报告所指的这些中小型银行的总资产在中国整个银行体系占比逾三分之一。
被测试银行的资本缺口相当于中国GDP的2.5%。尽管IMF表示这一状况可控,但也警告称,随着中国政府实施去杠杆举措,该缺口可能会扩大。
IMF称,银行贷款分类规定收紧,以及落实通过标的资产评估投资产品,应该会提高银行的资本要求。中国银监会周三发布规定草案,要求银行根据《巴塞尔协议III》(Basel III)的要求改进每天的流动性管理。该规定预计将在明年生效。
IMF在报告中还称,由于一些贷款和投资产品的风险被低估,国有四大行以外的银行看上去较脆弱。该机构呼吁中国考虑设立应对不确定性和过渡期的缓冲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