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就香港反送中专访美国亚太政策权威卜睿哲:政治的结只有选举改革才能解开

【美洲华联社讯】“香港政治的这个结,如果没有选举改革,是解不了的。” 美国东亚问题权威专家卜睿哲(Richard Bush)对BBC说。

美国亚太政策权威专家卜睿哲早在1960年代,12到17岁的青葱岁月在香港度过,与传教士父母住在沙田道风山。

在华盛顿的亚太政策界,卜睿哲是无人不晓的人物。他曾参与起草《美国香港政策法》,随后任职国家情报委员会、担任美国在台协会(AIT)的理事主席,如今是顶尖智库布鲁金斯学会的资深研究员。他对两岸关系的见解尤其受到中文媒体的紧密关注,有时他的一句简短评论,就是即日台湾各大媒体的头条。

“我原以为稳定的香港自由秩序(liberal order),已变得不稳定。” 卜睿哲近日接受BBC中文专访时说。然而,他认为香港仍有充足自治,一国两制未走到绝路,但只有选举改革,才可能解开香港政治的结。

华盛顿对香港的关注度远低于台湾,而卜睿哲是为数不多的香港观察家之一。他在2016年发表的著作《中国阴影下的香港,与利维坦巨兽共存》是美国政策界近年凤毛麟角的香港专著之一。

自由寡头:不平衡的香港

对于卜睿哲来说,香港既陌生又熟悉。他有段时日没踏足香港了,上次还是三年前宣传新书时。然而,早在1960年代,他12到17岁的青葱岁月在香港度过,与担任传教士的父母住在沙田道风山。

“自由” 是卜睿哲对香港美好回忆的关键词,指的是父母给予他的自由。他在英式学校与来自各国和本地的同学打成一片,假日不时招朋引伴到长洲岛玩耍。他笑说,当年没学到任何关于中国的知识。不过,在香港的五年启发了他随后投身中国研究,中美、中日、两岸关系都成为他的关注焦点。2013年,他将研究目光投向了香港。

当时,卜睿哲没有能预知未来的水晶球,但有政策研究者的敏锐触觉。“香港政改历史充满争议 ,我感觉到有事将会发生。” 果不其然,两年后,“雨伞运动” 爆发。

《中国阴影下的香港,与利维坦巨兽共存》

在《中国阴影下的香港》中,卜睿哲以“自由寡头(liberal oligarchy)” 形容香港,自由指的是自由秩序,包括了法治、司法独立、公民和政治权利;寡头则是政治与经济权力高度集中在同一群精英手中,是贫富差距巨大、社会不平等的制度根源。

“自由寡头” 中的自由正逐步下滑。卜睿哲表示,铜锣湾书店事件、民主派议员因宣誓风波被褫夺议席或被取消参选资格,再到近期的《逃犯条例》修例,都是香港自由受损的信号。

比较香港两场大型群众运动,他观察到,“雨伞运动” 争取权益,“反送中” 守护价值。后者的目标更为明确,主要在于阻止修例通过。而雨伞运动的诉求更为复杂,不明确且过度理想化。

香港反建制派愈趋碎片化

政改遇挫,自由下滑,民怨沸腾。与此同时,另一个香港重大政治趋势显现:反建制派内部分裂加剧。以“反送中” 为例,大部分示威者和平守续,而崛起的激进派以非传统形式抗争。

雨伞运动五年后,示威者手中的朵朵黄伞,被头戴的黄头盔取而代之。

7月1日,一批示威者以暴力闯入香港立法会抗议,涂鸦香港区徽,挂起了英国殖民时期的香港旗帜。

“激进派想要达成的政治目标更高,使用的战术也更为好斗勇武。几乎是在吸引警方暴力应对,” 卜睿哲说。他观察到,北京和香港本土派都强调符号象征。“符号不会让你走得很远,还会让你惹上麻烦,引出对手最可怖的一面。”

立法会示威者的涂鸦与殖民旗帜用于抗衡政府的另一套符号系统,但亦模糊了广大示威者的主要诉求。

示威者采取的行动具有象征意义,例如破坏的画象均是被指过份亲建制的立法会历任或现任主席。

卜睿哲认为,香港反建制派的政策立场占优,但因内部分裂而形同散沙。“反建制派几乎不可能达成一个统一而实际的策略。” 没有明确的理想目标与底线,谈判无从谈起。

“反修例运动在很短时间内赢得了很多。结果不完美,但他们(示威者)赢了,为什么不宣示胜利然后回家呢?”卜睿哲说,运动已被“持续的暴力玷污”。

“是你教我和平游行是没用”,示威者在立法会墙上的一句涂鸦,一语道破了他们将抗争升级背后的愤怒与无奈。另一道示威横幅写道:“没有暴徒,只有暴政!”民主派也将此归咎于政府漠视示威者的诉求,多名民主派议员尝试劝阻示威者冲击立法会,但不成功。

“如果香港立法会是全面直选,没有人需要上街反送中,因为立法会内一定能有足够票数拉倒修例,”香港学生运动领袖黄之锋对BBC中文表示,盼大众对参与行动的年轻人有多一份的谅解。香港时事评论员梁启智说,示威者是破坏在他们看来的专制标志,“虽然在破坏,但他们有意识地要破坏的是什么,要保护的又是什么”,攻击的目标不是人,而是制度。

特首林郑月娥、中联办、港澳办、外交部驻港公署则相继表态谴责暴力。

香港的本土激进派影响力增长,讽刺的是,主张对香港严加控制的北京强硬派可能从中受益。“他们互相需要,来确认彼此存在的价值,”卜睿哲认为,鹰派政策找到市场,而更温和、具建设性的政策制定者错失话语权。

“北京如果将全体香港人看作激进煽动分子,相当于忽视了骨子里十分实务的主流香港人。”

卜睿哲认为,港府近年来对主张港独自决的本土派反应过度,反而给予他们与港独议程更高的曝光度。“如果港府无视本土派,他们本不会获得太多的关注。”而他话锋一转,说:“但我怀疑,港府不被允许无视他们。”

选举改革:解开香港政治之结

港府指《逃犯条例》修例因台湾命案而起,而对于许多台湾人来说,”反送中”运动是又一个发聋振聩的提醒:一国两制不是他们青睐的道路。

香港人上街游行之时,卜睿哲恰巧在台湾访问。在台湾大选即将展开之际,他观察到,事件对民进党选情有帮助,而国民党政治人物则小心地在台湾民意与北京政府间寻找平衡。

不少台湾人认为,如果接受一国两制,今日的香港就是明日的台湾。而对于一些希冀选举改革、甚至独立的香港人来说,他们希望,今日的台湾就是明日的香港。

然而,无论是对香港或台湾事务,卜睿哲都是典型的务实派,认为独立并非短期可行的选项。

他说,港独之桥早在殖民时期就被英国人烧了。英国统治者早就准备将香港移交中国,并无为香港独立铺路。在他看来,港独自决是镜花水月,无论中国还是国际社会,都不会承认自主宣布独立的香港。香港任何的民主转变,都需要中央首肯才可能达成。

与其说香港是在中国的阴影下求生存,不如说,香港的未来就在中国领导层的掌心中。只有寄望建制与民主派中的温和人士合作说服北京软化,引入存在真实竞争的特首选举和立法会直选,香港民主才有突破。卜睿哲不认同闯入立法会示威者的暴力手段,然而他们对香港“自由寡头”深层矛盾的解法或许相去不远。

“香港政治的这个结,如果没有选举改革,是解不了的,”卜睿哲说。

作为一名现实主义者,卜睿哲亦意识到,这一转变在短时间内发生的可能性不高。“也许在北京和香港,都需要新的政治领袖,才能推动这一进程。”他认为,关键是让北京意识到,可通过加强控制来维持表面的和平,另一个选项是通过民主政治来解决社会不公,创造真正的稳定。“很不幸的是,北京施加控制的理念看来非常坚定。”

示威者在立法会内高呼口号。

美国的香港政策何去何从

香港示威者寄望国际社会对北京施压、为港发声,众筹数百万港元登报,呼吁G20领袖关注“反送中”,其中许多人期盼美国声援。

多名美国国会议员近日重提《香港人权及民主法案》,目前提案仍在参众两院的外交委员会审议。

卜睿哲认为,国会对香港示威者的同情是真挚的,但要将同情转化为政策,困难重重。“如果美国政府对中国采取更鹰派的遏制政策,那就另当别说。”一般来说,国会强调道德价值,制定全盘外交政策的政府,则较为实务。

“我认为香港依然有足够自治。北京需要展现克制,而香港的激进派需要给北京一个克制的理由,”卜睿哲说。

足够自治(sufficient autonomy),这是华盛顿与香港之间法理纽带《美国香港政策法》中的关键。法案规定,在一国两制之下,美国继续视香港为一个在政治、法治、经贸方方面面与中国大陆不同的地区。《政策法》规定,如果美国总统认定香港不再享有足够自治,其有权中止这项法案。

1992年参与起草该法案的卜睿哲向BBC中文透露,法案中的“足够自治”,故意定义得模糊。一是由于立法仓促,当时国会正值换届,民主党正控制参众两院,希望尽快通过这一法案。更重要的原因是,留下更多政策诠释空间,对于法案起草者与行政机关来说都更为便利。总的来说,《政策法》象征意义大过于实际意义。

卜睿哲认为,目前美国无需中止《香港政策法》,只需要调整执行方式。

他建议,严格审视美港贸易,如若发现美国出口到香港的高新技术流往中国内地,就在技术转让方面将香港与内地同等对待。同时,美国应加强关注北京对香港金融系统、公民社会等的蚕食。他还希望,美国政府可对香港事务作出更强有力的表态。

对于香港事务,美国处在一个稍显尴尬的位置。“中国默认任何香港动乱,必定是由于美国伸出了黑手。这是不公正的、犬儒主义的看法,”卜睿哲说。

中国外交部近日表示,外国政府和政客就修例一直发表煽动性言论。官媒《环球时报》称,美国政治精英”巴不得有失去控制的街头暴力政治运动把香港彻底搞乱搞动荡”。

2014年11月,时任总统奥巴马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晤后,公开表示美国没有参与煽动雨伞革命,但这一表态显然没有停下中国的宣传机器。而当年曾以推文批评奥巴马“多管闲事”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就香港游行作含糊回应,只称期盼争议早日解决。他还说,在G20习特会上与习近平”简短”讨论了香港问题。

如果美国通过国会立法或总统行政命令,就香港政策作出重大改变,香港人民的状况会更好吗?抑或会招致北京更强硬的控制?在卜睿哲看来,答案并不明确。他将眼光投回国内:“美国首要能做的是,修补好自身民主系统,赢回世界的尊重。”(文章来源: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