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7月5日电 (梅云秋 夏宾)近年来,中欧双边经贸关系持续发展,但也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如何在复杂局势下保持中欧双向投资合作的韧性和活力,中国和欧洲企业又该如何作为?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近日在京举办以“聚焦变局下的全球营商环境”为主题的智荟中欧·北京论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崔凡在论坛上指出,目前,中欧双边投资总额已累计达2500亿美元。去年,受英国脱欧和疫情影响,欧盟27个成员国吸引外资大幅下降;中国对欧盟和英国投资共下降45%。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2021年上半年,中欧双向投资增幅呈现强劲反弹:前五个月,欧盟对华投资增长16.8%;前四个月,中国对欧盟投资大幅增长了70.8%。中国和欧盟的企业以及双方的商会组织都非常活跃。
但当前欧盟投资环境也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崔凡指出,欧盟及成员国的双层审查机制使一些行业的安全审查更为复杂、外国补贴相关立法草案发布等都为中欧经贸往来增添了不确定性。而中欧投资协定的签署仍是未知数,在这种背景下,中欧投资关系变得相当复杂。但他也相信,欧盟双方投资合作空间是非常广阔的。
崔凡直言,中国现在的对外开放措施,不仅仅是向东开放,而是越来越强调向西开放,尤其是通过陆路。我们一方面在中国的西部地区打造陆海新通道,往南连到东盟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另外一方面通过中欧班列,在陆路上与欧盟形成更紧密的产业链联系。在未来的一段时间,亚欧价值链联系将日益紧密。这将对整个全球价值链的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加入WTO后,一批中国企业纷纷“走出去”参与全球化分工与合作,蓝星集团就是其中之一。2006年,蓝星集团在法国并购动物营养添加剂品牌安迪苏公司,此外,还在法国与挪威进行了一系列并购与资产重组。
蓝星集团及蓝星安迪苏董事长郝志刚表示,其见证了中国公司在欧洲的投资发展,感受到了欧洲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对于中资来说已成为越来越好的投资区域。对于被收购的欧洲公司来说,中国也为其业务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快速发展在哪里?就在中国。”郝志刚说。
作为一家国企,到欧盟投资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如何获得当地政府和社会的认同与欢迎,平稳实现公司战略并实现双方共赢?
对此,郝志刚总结道,首先要适应当地的人文环境、财务环境和工作环境,向原管理层提供保留计划;其次是作为中国股东,要与收购公司的管理层共同努力来开拓中国以及亚洲的新兴市场,实现技术的快速复制;第三是通过上市向管理层提供股票期权,或股价相关联的机制,使得管理层和企业未来的发展与资本市场的价值增长相关联,帮助企业实现持续发展。
早在1992年,西门子医疗就开启了在华持续投资。西门子医疗大中华区总裁王皓表示,其目前在中国的业务规模约200亿元(人民币,下同),中国已经成为公司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场。目前,西门子医疗已在上海、深圳、无锡投资建立了四个生产基地及研发中心,其中在上海的亚太区首家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基地投资达30亿元,预计2023年投入运营。
王皓表示,过去最早在中国面临的是与外企的竞争,但近年来市场已发生很大变化。西门子医疗今年下半年将在上海张江建立创新中心,未来提供开放式平台,和国内领先的数字化医疗企业一起开发真正源于中国的产品。
王皓对未来充满信心:“过去外企是先在海外进行研发创新,再把领先的产品或生产放在中国;现在,则要让中国成为创新的一部分。未来中国大量的创新都将成为第一流的,如果我们不积极参与进来,就会失去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