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杨圣敏:建设现代国家,中国为何没选择“民族国家”道路?
中新社北京8月24日电 题:建设现代国家,中国为何没选择“民族国家”道路?
作者 杨圣敏(中央民族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圣敏。本人供图
公元15-17世纪以后,欧洲建立起几十个以民族语文、民族地域、民族文化为标志的地域比较广大又统一的民族国家。他们宣称,每个民族都需要有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保护自身利益和生存,民族的利益是创建国家和国家存在的理由和目的。于是,以民族为旗号建立起的国家与民族合为一体,称为“民族国家”。
建设现代国家,中国为何没有选择“民族国家”道路?这是由中国的历史传统和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资料图:航拍2020年底通车的儋白高速公路(海南儋州至白沙黎族自治县)白沙互通。骆云飞 摄
“民族国家”是一个西方概念
纵观15世纪后的世界历史,很多国家都有相同的发展趋势和取向,即相继从封建制度中脱胎,努力建设现代、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在这个方向上,中国与西方走了不同的道路。
西方学界将这个过程和目标称为建设“民族国家”(Nation State)。在欧洲,几十个单一民族国家于18世纪前后建立。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全球相继出现了近百个以民族独立为口号而摆脱了殖民主义宗主国的第三世界国家,也被称为“民族国家”。苏联解体后,又出现了20多个以民族主义为旗帜宣布独立的国家。有中国学者得出“进入20世纪90年代,民族国家已成为世界普遍和正常的国家形式”的结论,并认为中国也会走西方那样的建设民族国家、一个民族建一个国家的道路。但此观点既违背中国历史传统,更不符合中国现实。实际上,中国人对民族和国家的认识,以及中国人建设国家的实践,与西方人相比有明显差别,不能划等号。
在中国,民族与国家的关系,历史上就是多元一体,历来是几十个民族统一于一国之中。而欧洲则是多元多中心的传统,即几十个民族建几十个国家。
资料图:柏林大教堂。中新社记者 彭大伟 摄
欧洲民族国家建立的历史
公元475年左右,罗马帝国衰亡。此后一千六百多年来,欧洲再也没有统一。罗马帝国衰亡后至15世纪的一千年间,欧洲被各种势力分割成碎片。这些势力包括各地主教区、军事贵族割据区、独立城市等,均有独立的立法权、铸币权和军队。这一千年被称为欧洲中世纪,当时欧洲普通民众没有民族概念,或民族概念非常淡漠。他们知道自己是某个军事贵族的属民、某个教区的教民或某个城市的公民,但对国家概念淡漠。
15-17世纪以后,资产阶级逐渐强大,为打破封建割据、反对罗马教皇和各教区宗教统治、实现资产阶级变革,他们以民族为旗号号召独立建国,如法兰西民族的法国,日耳曼民族的德国,意大利民族的意大利等。由此欧洲建立起几十个以民族语文、民族地域、民族文化为标志的地域比较广大又统一的民族国家。这就是如今欧洲各民族与国家版图的形成过程。
这些民族宣称,每个民族都需要有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保护自身利益和生存,民族的利益是创建国家和国家存在的理由和目的。于是,以民族为旗号建立起的这些国家与民族合为一体,称为“民族国家”。
18世纪以后,欧洲同时形成多个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和国家。在此过程中,各民族国家为凝聚力量和扩大势力范围,掀起民族中心主义运动,如泛日耳曼主义、泛斯拉夫主义、泛意大利主义和大俄罗斯主义等。各国政府在国内实行同化政策排斥少数民族,在国际上以民族为旗号竞争势力范围,并两次发动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世界大战。
资料图:苗族民众着盛装就餐。李宇斌 摄
与欧洲国家不同,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后,中国仍是“五族共和”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而西方建设的民族国家,其初衷是建构单一民族国家,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许多西方学者主张中国应学习西方,宣称各民族应有自决权,还以此为依据支持“藏独”和“疆独”。
此种观点令人不敢苟同。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多种层次的社会角色与社会认同,多认同是人类普遍的社会生活方式。民族和国家是两种不同层次的认同,它们的关系不一定非此即彼,不一定存在矛盾。例如人们都爱自己的家乡,爱家乡是否就不爱国呢?人们反对极端民族主义,即民族中心主义,但应认可社会不同层次的认同。
资料图:江西省遂川县汤湖镇油湖畲族村。肖远泮 摄
中国一直是统一多民族国家
中国建设现代国家的过程与欧洲完全不同,这是由中国历史传统和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虽有分裂时期,但自秦统一六国后的2000多年里,没有出现中世纪欧洲那样分裂成无数碎片式的地方政权,而是在大部分时间里基本统一于一个中央政权。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延续,民族文化一直未中断,不需要重新构建民族和民族文化。各民族既有个性特点,又有共性。因此,中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始终是一体的,不需要通过民族同化政策来维持国家凝聚力。直到清朝末年,中国一直保持着集中统一的政府、统一的市场,从来没有形成凌驾于国家政权之上的宗教。
因此,中国的现代国家建设,无需像欧洲那样以单一民族为旗号来反封建割据、宗教势力和建立统一政权。与西方不同,中国的现代国家建设之路是建设多元一体国家。
杨圣敏赴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瓦恰乡调研,与村民合影。本人供图
哪条道路更有生命力?
在欧洲历史上,建设民族国家是一项具有进步意义的实践,但却不是建设现代国家的普世真理。18世纪以后,这条道路就已开始走向反动。
西方国家在内政上实施同化政策,在国际关系上主张森林法则、零和博弈、弱肉强食、霸权主义,造成无数惨烈的民族冲突,至今没有止息。
在建设现代国家的道路上,中国与西方走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在国内,中国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团结进步;在国际上,中国反对民族中心主义、霸权主义,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各国、各民族互利共赢。
今天,两条不同的道路哪个更有生命力,更适合人类多元社会?中国各民族日益团结的局面让我们看清答案。
####
杨圣敏,中央民族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社科委委员,中国民族学学会名誉会长。主要从事民族史和民族学研究,研究领域主要是中国西北和中亚民族,其被收入哈佛大学编辑的世界学者名录之中亚研究学者名录,在国际学术界有较高知名度。在基础理论研究和重大民族历史与社会问题的应用研究方面成果较多,多项有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边疆地区稳定的研究报告受到政府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