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世骏:中国教育区域、城乡、校际差距仍然较大

(华联社4月2日讯)据搜狐网报道,为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公平改革前进,中国教育30人论坛联合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教育公平协同创新中心举办”十三五期间大力促进教育公平”高峰论坛。论坛于4月1日-2日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北校区举行。搜狐教育作为独家网络媒体进行了据搜狐教育报道,全程直播报道!以下为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教授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各位来宾、各位同学,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

公平从来就是中华民族教育传统的重要价值,如孔子把因材施教的实践与”有教无类”的理念相结合,孟子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列入君子三乐之中。

公平从来就是中国共产党追求的社会理想的内在要素,它既体现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安源工人们”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的呼声当中,也体现在现任共和国总理的”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的承诺当中。

公平也从来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包括教育领域在内的中国社会的重要价值。我自己是”七七级”的一员,那个时候,报考大学而不受身份、单位、家庭出身限制,更不用说根本没有性别、种族和结婚与否的限制,我们这代人都因此都有一种枯木逢春的感觉。

但毕竟,对公平的内涵是什么,公平作为一个价值与其他价值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多年来我们是有一个认识变化过程的。

从中共十五大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十六大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再到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十八大对这一点加以重申,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公平和效率关系问题上的观点,进行了重要调整。

公平不仅与效率有关,公平问题不仅可以从分配和再分配的角度去加以理解;除了redistribution的视角,还有recognition的视角,以及representation的视角;在教育领域讨论公平问题,还要考虑公平与质量和活力、公平与自由和尊严的关系。袁振国老师在一次讨论中还提出,不但有宏观层面上的教育公平问题,而且有微观层面上的教育公平问题,发生在教室里和办公室里的、发生在师生间、同学间和教师间的公平问题。更不用说,就像对任何美好价值一样,我们还要研究公平的具体内涵以及评价指标、公平的落实条件和实现过程,等等。

令人感慨的是,如今已经成为社会关键词的”教育公平”一词,据杨小微老师说,正式出现于官方政策文本,还不过十年。在2005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中,提出了教育资源的均等配置的要求。

杨东平先生在2007年12月号的一篇文章中讨论”中国教育公平的问题和前景”时告诉我们,如果作为一个价值而不是作为一个说法,”教育公平”进入官方文本的时间则是2001年,那年頒布的《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教育的公平与公正性原则,更加关注处境不利人群受教育问题”,”努力为公民提供终身教育的机会”。杨东平认为,从2003年起,教育公平的价值对教育公共决策开始发生实质性影响。

不管这些叙述能否得到共识,值得庆幸的是,就像整个国家的改革发展一样,教育领域的改革发展,是非常得益于决策层和学术界之间的良性互动的。

党中央和国务院把握时代脉搏、呼应人民呼声、凝聚集体智慧,到了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已经有”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这样高屋建瓴的论断。在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教育公平更是进入了教育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之中,成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

我们可以看到,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应该说尤其—在实践上,近10年来,国家采取一揽子措施努力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大力帮扶困难人群,我国教育公平水平迈出了重大步伐。

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用我们现在达到的关于教育公平的认识和追求来衡量,中国教育区域、城乡、校际三大差距仍然较大,在某些方面还有拉大的趋势;身体残障儿童、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三类困难人群受教育状况需要继续改善;职业教育、民办教育、地方高校发展迫切需要公平竞争环境;教育教学过程中所有学生得到公平学习和发展机会的问题尚未受到应有重视。

在我国进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实现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取得决定性成果的关键时期,在党中央提出四个全面的战略思想之后,思考”十三五”期间如何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推进教育公平迈上新的台阶,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华东师大自1951年建校以来,秉承首任校长、著名教育家孟宪承先生提出的”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的办学理念,在教育部的领导和地方政府的指导下,在各界人士和全国同行的支持下,我们在满足国家和地方的发展需求,在凸显教师教育和教育研究特色与优势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在教育理论创新、教师教育改革、教育决策咨询等方面,站到了相当的高度。

2014年10月,我们整合学校教育学科群,正式成立了教育学部。以教育学部的成立为起点,华东师范大学的教育学科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希望与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相配、与上海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相配、与中国在世界发展中的地位相配的阶段。

特别是在教育部和上海市的支持下,我校与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成立了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并以研究院为依托,推进了教育公平协同创新中心的相关建设工作。

教育公平协同创新中心是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重大”的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总体要求建设的中国特色新型国家智库。中心联合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民盟国情研究中心、浙江大学等多家单位,更好地整合多学科资源与人才优势,通过跨学科、跨行业和跨部门的协同与融合,完善研发资源和基础设施共享与合作机制,组织动员各类社会资源和国内外各方研究力量参与研究,建设开放联合与协同创新的新型科研合作模式,更好地发挥为国家教育宏观决策提供咨询的智库功能。

正是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教育公平协同创新中心希望能够站在国家宏观战略的高度,立足大数据平台的建设,从经济、产业、区域、社会等多角度全方位地对教育问题开展综合研究,尤其是聚焦于政府承担特殊责任的”教育公平”这个战略课题。我们将努力把中心切实打造成为服务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的思想高地、一流的国家教育智库、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智库品牌。目前中心的相关建设工作已经纳入了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并成为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的重要事项,得到了教育部、上海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此次高峰论坛,由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教育公平协同创新中心和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共同举办。”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是对教育改革具有长期认真思考、以跨界交流为特色的民间学术组织,始终秉持实事求是的精神,聚焦于中国教育改革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架设学术研究与公共政策之间的桥梁,不断为深化教育改革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建言献策。

出席我们此次由三方联合举办高峰论坛的各位领导和嘉宾,有国家有关部委、各省市自治区职能部门领导,有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际工作者,有经济学家、人文学者和各界专家,有教育领域的研究者和学生,还有很多关切教育发展的媒体朋友。

那么多最优秀的专家相聚在华东师大,一起总结已经取得的成绩,审视依然存在的问题,查找可能的盲点,探索解决问题、弥补缺口的资源、渠道和方法,我们深感荣幸,更觉得要不负众望地建设好教育公平协同创新中心,责任重大。

不久前,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播放结束。片子中孙少安含着眼泪对因为贫穷想要放弃上学的弟弟孙少平说的那番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家里只要有一个上学的就有希望”…。

我想借这句话,换一种形式,来结束这个致辞:

这个国家,只要有一个孩子还没有接受适合其权利、潜力和尊严的教育,曾与路遥同时在黄土地奋斗过的习近平同志三年前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首次会议上深情解读的那个美好梦想,”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的美好理想,就还没有完全实现。

让我们为实现这个美好梦想而贡献出全部的智慧和热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