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侨报》报道,如今许多生长在美国的华裔第三代、第四代对于中文的记忆,大多局限于父母送去中文学校的死记硬背,以及新年时讨红包的那句“恭喜发财”。越来越多的华裔移民子女不会说中文、不爱说中文,也不想去学习与欣赏中国文化。然而20岁出头的林美虹则与众不同,出生在纽约的她学习东亚研究,留学清华大学,前往东南亚国家NGO工作。如今,林美虹从外婆手中接过了融汇着百年时光的店面,以无限的青春、创意、热情和对中国文化的爱,为华埠百年老店翻开新的篇章。
纽约华埠出生
外婆的厨房满是童年的味道
我的曾祖父与曾祖母作为第一代华裔移民,从广东台山来到了美国纽约,并在曼哈顿的华埠立足。他们于1925年购买了位于勿街26号的店铺,将其命名为“永安和”。起初店面是贩售中国的草药以及杂货,后来经过两代人的经营,逐步发展成了今天的古玩礼品店。这家见证了华埠125年岁月变迁的店铺对我来说,最珍贵的回忆来自我的外公与外婆。
林美虹(左一)与姐弟一起在永安和。 (美国《侨报》/陈辰 摄)
我出生在华埠,也在这个充满人情味的社区里一天天长大。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外公外婆和他们的永安和是最美好的记忆。外婆在她父亲忽然离世后开始接手店铺,当时有着全职工作的她只能在工作间隙的午餐以及晚上下班后开店。随后外婆在七十年代末辞掉了工作,开始全职经营永安和。
记得小时候,每天最幸福的时光就是在下课后一蹦一跳地背着书包往店里跑。在永安和店面的深处藏着外婆的小厨房,她每天都会在那里为家人准备一日三餐,为孩子们准备放学后的小点心。我现在仍清晰地记得那些放学后的午后,吃着外婆做的点心,配上老火煲的靓汤。时光匆匆过,而家中的美味一直萦绕心间。
百年老店长大
外公不忘中国情孜孜不倦教中文
我的外公雷柏锐16岁来到美国,并且很快学会英文。尽管他很快融入到美国社会,但是骨子里依然保留着中国传统文化根和团结华人社区的情。
外公告诉我,华埠社区曾经是犯罪率很高的地带。然而不少华人因为语言不通,并且对于警局存在着惧怕感,因此遇到事情后报案的人很少。为此外公创办了市警五分局辅警团以及华埠服务处,为社区治安巡逻,帮助有语言障碍的华裔民众。也正因如此,外婆的永安和成为了华埠街坊的聚集点,店里总是高朋满座。
林美虹与外公、姐姐、表姐、小狗1997年在永安和店铺。(美国《侨报》)
外公一直坚持让我们们这一代出生在纽约的孩子学中文,而永安和的店铺就成了我和姐姐弟弟们的中文课堂。外公不仅教我讲广东话,还让我背诵唐诗。当时年幼的我对于诗词当中的意思懵懵懂懂,但是我知道的是背诵下来外公会十分的开心。
小时候当我在店铺玩耍的时候,外公经常把我叫到来访的朋友面前,自豪地的让我给他们背诵唐诗。也正因为外公在我心中种下了中华文化的种子,我长大后选择学习东亚文化研究并前往北京读书,让梦的种子发芽与成长。
进入清华学习中文
获奖学金前往东南亚从事教育
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环境在我的心中留下了很深的中华文化烙印,因此在大学时期我便选择了前往麻州Mount Holyoke学院学习东亚研究专业。在大学的课程中我发现,小时候所背诵的成语、诗词将我与中国文化紧密相连,我开始逐渐理解诗词的优美与其中深远的含义。
在我的成长过程当中,我知道自己的身份是美籍华人,但是我对于华人这一部分的认知却不那么的清晰。而在大学里学习亚洲文化的过程,让我更加了解自己作为华人身份背后的故事。
记得我第一次去中国是在16岁,旅行的首站便是北京。那时的我并不会说普通话,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当时有一个人看着我用中文说了一段话,但是那时因为我不懂说中文,因此需要导游给我翻译。后来我才知道那人是在说:“你看着是中国人,但是你却不会说中国话。”
其实当时作为华人移民第四代,身边许多我们这一代华裔孩子都感到与中国文化有距离感,而不再学习中文并且不会说中文。然而对我来说,正因为生长在对中国文化认知强烈的家庭中,让我自然而然的想要更加深入的学习中国文化,特别是中文。
中文对我来说真的是博大精深,让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刚刚学会了一页的内容,开心的翻篇之后,发现还有上千页的知识在等待着我去学习与发掘。在学校系统的学习了中文后,我十分期待再次回到中国。
林美虹在北京期间游览长城。 (美国《侨报》)
随后我进入了清华大学开始了学习,同时我发现自己十分喜欢北京这个城市,那里的人都十分的热情并与友善。我遇到的很多人都十分健谈,并且希望通过聊天去了解你的故事。在北京,我觉得最有趣的一群人就是开出租车的的哥,他们很多人都有着说不完的有趣故事。当中有人和我谈过对美国的看法这样的大论题,也有人告诉我他如何在微信上找到女朋友这样生活中的小事情。就在这些一次又一次的有趣对话当中,我学习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同时对于中文的应用与理解也更加的清晰与深入。
图为林美虹在泰国攀牙教书时与学生的合影。 (美国《侨报》)
结束了在北京的一年学习后,我回到美国完成了大学第四年的学业。随后我获得了普林斯顿大学的奖学金,以此为契机我回到了亚洲,加入非政府组织机构(NGO)并前往泰国、老挝等数个东南亚国家工作。
第一年我前往泰国教英文,那是一个位于南部叫做攀牙(Phangnga)小城镇,我的学生是9年级到12年级的高中生。初到当地的时候我一句泰语都不会讲,为了不让教学陷入窘境,我只有努力的从零开始学习。在泰国教书期间,我认识了来自中国柳州的朋友。她可以说流利的泰语、英文,因此我每天都和她讲中文,并且成为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在此之后我重新回到了北京,开始从事体验式教育推广工作,一做便是两年。在北京这座城市,我最喜欢的就是胡同。我喜欢胡同里的有趣的人和事,更喜欢藏在胡同深处那些美味的小馆子。
接手永安和 老店注入新鲜血
离开北京后,我前往老挝开始负责管理一个项目。随后在结束老挝的工作后,我选择回到纽约,计划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继续国际发展方面的深造。然而因为外祖父雷柏锐已经93岁,外祖母也已86岁,因此经营店铺变得越发得吃力。加上经济的不景气,生意愈发不好做,因此家人开始讨论是否应该卖掉店铺。家人想要卖掉永安和的决定让我十分伤心。在申请研究生期间,只要一想到可能告别这个充满回忆的店铺时,我就会不自觉的潸然泪下。永安和对我来说,不仅是儿时的回忆,同时也是属于华埠社区与历史的一部分。我不希望看着这个传奇就此消失,因此我做出了暂缓研究生就读的决定,全职接管永安和。
相比于一切都要靠自己从零开始学习的外婆,我接手永安和则幸福的多,可以从家人那里学到管理与运营的经验。 在接受店铺以后,我从后堂找出了尘封已久且落满灰尘的永安和最初的牌匾,清理干净以后将它重新上漆,悬在店铺的显眼位置上挂起来。同时,我也继承下外公留下的传统,每天一早给店里的观音和土地爷上香,让童年记忆力的檀香味在如今的永安和继续萦绕。
我为店铺设计了新的海报与环保袋,和朋友一起在社交网站上推广店铺,并参与皇后区举行的夜市。希望自己的点滴努力能为这个1890年开张的百年店铺带来新鲜的血液,让传统得以延续,让创意可以进驻。
林美虹参加皇后区夜市。(美国《侨报》)
就在今年2月,就读于康奈尔大学,专注研究全美范围内华埠文化变迁的博士生王逸君无意中走入了永安和。也正是因为机缘巧合,我和她成为了好友,并在讨论后决定推出名为“永安和计划”的系列文化活动。我们邀请华裔移民二代、三代继承家业,或是自己创业的人士交流心得,讨论华埠商业的未来。在5月19日我们首次举办了主题为“华埠的过去与明天(Chinatown Then & Now)”论坛,邀请包括近日爆红的创意雪糕10 Below、 新派鸡蛋仔Eggloo等6家华埠人气商铺的创始人,一同探讨华埠商业的未来、社区的变化以及创业心得与发展等热门话题。
如今外公外婆年事已高,不得不放弃他们持续多年回国进货与回乡之旅。就在今年,我会带着从未回过中国的弟弟去云南以及台山家乡去看看。同时,我也希望在国内找到更多有趣的物件,可以带回永安和,为店内增添新意的收藏。来源:中国侨网